創業的80末和90後:離第一桶金很遠也很近
被學長慫恿創業時,李璟才20歲,剛進入武漢大學的經管繫念書。這個過去以男生占多數的專業現在已經接近了男女平等,女生的比例將近一半,她們和其餘的同齡女生一樣,也喜歡在網上交友,揣摩怎樣把自己的圖片PS得更漂亮來吸引更多人氣。女生喜歡PS自己的圖片,李璟和其餘男生的愛好則是PS各種惡搞圖片,或者做一張搞笑的GIF,圖片是大學生網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玩轉圖片也面臨技術門檻,各種圖片編輯軟體的功能越來越繁瑣和複雜,很多人並沒有興趣去一一鑽研。李璟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我能不能做一個傻瓜式的網站,專門幫各種技術白痴PS圖片?
離第一桶金很近
1988年生的李璟有一張學生臉,但體態和說話語氣已經有中年人的影子,商業模式和納斯達克之類的辭彙經常脫口而出。從2007年至今,他營運「傻瓜式網站」改圖網已經有4年多的時間,和各類風投打交道的經歷讓他看上去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改圖網最早的形態的確偏向「傻瓜式」,功能很簡單,提供一些有圖片處理功能的模板,讓登錄的用戶能夠在網站上自行對圖片進行基本的PS處理。一個畢業後創業有成的學長出資幾十萬當作網站的啟動資金,自任CEO,李璟則成了CEO助理。幾十萬的啟動資金對一個網際網路公司來說不算充裕,但李璟和其餘團隊成員都是學生,對辦公環境和經濟條件沒有太高的要求,能夠參與創業已經讓他們心滿意足。
和Facebook走了相似的道路,改圖網初期也是在校園裡受到關注,它是純粹的工具型網站,不具備社交的特質,但這款工具卻能讓用戶在其他社交網站上吸引眼球,因此在校園內風靡一時。簡單易用是改圖網的特點,也是弱點,它的技術含量很低,很容易被抄襲和模仿,少男少女喜歡用它,消費力高的商務人士卻不一定知道它,何況,改圖網上沒有任何能產生附加值的服務。
「這個問題我們想了很久,不想在第一個創業項目上失敗。」李璟說,儘管運營資金和技術能力都算不上強大,但他一直相信自己的產品能吸引用戶,「用戶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它一直都在,只是要人發現而已」。發現更多的用戶需求促使這群學生必須走出校門去和潛在的客戶打交道,李璟和市場行銷部門的同學拜訪了很多圖片工作室和影樓,希望它們能進駐改圖網,為用戶提供更專業的圖片處理和產品交易。這種改變意味著改圖網要從一個單純的工具型網站變成一個以影像服務為中心的平台,如果成功,可以形成類似於淘寶那樣的服務鏈。
負責具體商業策劃的是經管系2009級的余方舟,她目前在武漢大學讀碩士。余方舟為改圖網設計的兩個模組讓這個網站有了盈利的可能,一個是名片設計,改圖網提供各種名片模板,用戶只需在模板上填寫自己的名字等相關信息就能生成一張名片。用戶可以下載模板自己付印,也能由改圖網付印,武漢市內的用戶每印一盒名片,改圖網收取30元費用,如果是其餘地區的用戶,則還要收取郵費。這是一個很簡易的服務,和改圖網的大部分功能一樣,缺乏技術含量,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個月以來,我們接到的名片訂單已經超過了100萬單。」余方舟說,這筆錢無法讓改圖網一步登天實現盈利,不過至少有了線下收入。余方舟和她的團隊設計的第二個盈利模組是影像產品的訂製,用戶可以委託改圖網訂製印有自己頭像的瓷磚、馬克杯等物品,根據材料的成本差異,改圖網從中收取不同的費用。這兩個不算新鮮的模組讓改圖網的用戶量衝過了百萬大關,也緩解了運營壓力。和大型網站相比,改圖網的運營費用每月只有18萬元,包括房租開支以及20多名學生創業者的工資,負責掌管財務的廣告系大四女生秦全認為,有了這兩筆收入,改圖網可以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實現盈虧持平。
離第一桶金很遠
目前改圖網每天接到的名片訂單有120單,李璟、余方舟和秦全都感覺到,網站的盈利只是時間問題。他們的樂觀自有道理,改圖網在去年參加了全國創業大賽,闖進前三名,由此得到了去美國參加全球創業挑戰賽的資格。三人都很重視這次挑戰賽,它不但可以讓改圖網出現在媒體上,還能夠藉此機會接觸到美國的風投,讓一直燒自己錢的改圖網進入資本運營的階段,即便只著重短期效應,一旦取得名次,改圖網也能得到主辦方提供的數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美國人在高新技術方面很領先,但更重視技術在商業層面的套用。」李璟說,在初次答辯時,大賽的很多評審就對改圖網產生了興趣,余方舟流利的英語也讓評審對這個團隊的印象大好,他們順利從來自全球的3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進入前8名。在前8名的答辯中,李璟在事先準備的幻燈片裡放上了一幅納斯達克的圖片,對評審說:「下次我們來美國,就是我們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他的自信讓在場的評審和風投都極為欣賞,最後一致決定將冠軍授給改圖網,有風投也表示會儘快動身前往武漢實地考察他們的項目。
在創業挑戰賽上奪冠並無法真正讓改圖網一躍成為一流的網際網路公司,它只是中國若干網站中的一個,是一個還在孵化中的項目,更致命的是,它隨時會被騰訊這樣的大公司用同樣性質的網站取代。李璟也承認:「騰訊讓我們擔心了很久,好像沒有它不想做的業務。如果它也做同樣的業務,憑它的品牌和用戶基數,我們很快就死了。」李璟的想法是,希望能和騰訊達成意向合作,讓改圖網獨立運營,而騰訊的用戶可以享受它的服務,「用戶需求越來越細分,騰訊也不可能兼顧全部,可以留一些給我們這樣的年輕人」。余方舟和秦全也希望,在賺到第一個100萬之前,改圖網不會倒下。
和改圖網一起參加全球創業挑戰賽的還有一支來自中國的團隊——四川大學的Mate團隊。這個團隊裡的三個成員都是1989年生人,說話和行為模式更像學生,研究的項目也帶有更濃的學術氣息。Mate團隊的項目發起者是四川大學的本、碩、博連讀生楊嫻睿,她還有將近8年時間才能畢業,作為口腔醫學院的學生,楊嫻睿的項目也和自己的專業息息相關。
「我們沒有研發出任何產品,只是為現有的產品找到了一個降低成本的方法。」楊嫻睿說。她指的「現有產品」就是藥店裡常見的各種解酒藥,這類藥里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分——乙醛脫氫酶。因為提煉成本高,藥廠所使用的乙醛脫氫酶通常都從國外進口,楊嫻睿和她的團隊使用基因工程能夠提煉出一種工程菌,再將它轉化成乙醛脫氫酶,提煉所需的成本是目前進口成本的60%。這一技術被國內很多藥廠認同,但在進一步的商業談判上,楊嫻睿遇到了挫折,因為技術的專利權並不在她手裡。
「這個技術不是我們首創的,而是川大的一名教授,我們是在商業套用層面為它做出一系列規劃。但技術的專利權也不在教授的手裡,而是屬於學校,所以我們在做商業推廣時遇到很多問題。國內的藥廠更願意和學校直接溝通,國外的風投又擔心我們沒有專利根本無法做有效的商業策劃。」楊嫻睿的擔心成為事實,她的團隊在第一輪答辯時就被淘汰,她坐在台下目睹了武漢大學奪魁的全過程。
別人的技術,由自己來實現商業化,楊嫻睿的創業項目本身就具有很大難度,她為這個項目耗費了將近兩年時間,但不得不看著它面臨夭折。團隊的另一個成員凌雲峰認為,項目本身是可行的,如果投資人和藥廠願意用更開放的姿態接納這種合作模式,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很可惜,中國的商業環境還沒有準備好接納我們。」
第一桶金需要堅持
YouTube成立時,它只是一個單純的視頻集中地,用趣味吸納用戶,直到被Google天價收購,它的商業潛能才被進一步開發出來。林芳根和林芳本兩兄弟如今也面臨著和YouTube創始人陳世駿一樣的難題,就怎樣將自己的Now.In商業化。
Now.In不為多數人知曉,但它可能是2011年最有趣的網路套用之一。Now.In是一個集成式的播客平台,只要將Now.In下載到本地,用戶就能建立自己的私人電台。Now.In電台通過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進行廣播,讓用戶可以實時與他人交流或傳播知識。這個軟體可以測量聽眾的人數並支持雙向通信,把廣播者和聽眾連線起來。(創業 )簡而言之,只要電腦上裝載了Now.In,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電台DJ或談話節目主持人。
林芳根和林芳本是台灣人,哥哥林芳根1989年出生,弟弟林芳本1991年出生,都在台灣逢甲大學讀書,整個Now.In的運營由他們兩人負責。Now.In的誕生也源自YouTube的影響,按照林芳根的構想,Now.In應該是「聲音界的YouTube,為地球上所有人提供進入線上廣播行業的機會」。
林芳根負責Now.In的商業推廣,而技術層面的所有細節則由林芳本實現,從2009年誕生到2011年年底,Now.In在小眾圈子裡建立起了影響力,成為極客喜歡的套用。在2011年年中舉行的台灣網路創意賽中,Now.In獲得了「華碩雲端服務創新獎」。雖然得到了業內的肯定,但Now.In在具體的套用推廣中仍然遇到很多痲煩,在台灣網站排名中,Now.In的官方網站排在400名以外。
「用戶增長不理想是我們的最大難題。」林芳根說。他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是:「網際網路上的內容還是強調視覺表現,聲音的吸引力相對來說很弱。」在私人電台繁榮的日本,Now.In很受歡迎,華人地區中,中國香港的用戶也很多,但在台灣地區和中國大陸,Now.In的影響力偏小,只在特定的圈子裡流行。林芳根說:「和華人用戶比起來,我們在歐美發展得很好,特別是土耳其和德國。」這種用戶分布一方面證明了Now.In是個很贊的產品,一方面也帶來新的問題,在海外受歡迎但在台灣本土勢弱的產品很難吸引到本地有錢人的投資,Now.In的運營費用仍舊來自兩兄弟的零用錢和打工所得。而林芳本的煩惱在於,Now.In得到了很多歐美大公司的青睞,但出價收購的多,投資的少,有公司願意出300萬歐元收購Now.In,卻拒絕投資,這讓他們十分無奈。
林芳根也很關注大陸創業者的動向,他曾經上過李璟的改圖網,使用之後還是認為自己的產品更具創意,不過他也羨慕李璟能找到投資人。「目前Now.In的整個團隊就我和弟弟兩個人,我們的財務一塌糊塗,更不用說招人。」他堅持自己不會出售Now.In,300萬歐元的收購價證明了Now.In有潛在的商業價值,賺到第一桶金只是時間問題。讓他為難的是弟弟林芳本即將服兵役,整個團隊將只剩他一人,日常維護成了一個考驗毅力和體力的工作。
類似的煩惱不是只有林芳根才有,在武漢大學讀碩士的余方舟也面臨學業和創業無法兼顧的局面,而還有8年才能從四川大學畢業的楊嫻睿已經準備在校期間放棄創業。學業和創業,放棄和堅持,這是所有年輕創業者都逃不開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