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洋溢著愛與尊重,伴隨著樂符的流淌演繹著的故事。這裡有調皮搗蛋的可愛孩子們,有其貌不揚充滿愛心的禿頭學監,有嚴厲不近人情的校長……在音樂聲中,放牛班的孩子們迎來了他們的春天,徹底走出了「池塘之底」。
這個春天的到來是建立在愛與尊重之上的,因為,「愛與尊重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的特別需要的元素。」
首先,我們來看這位德育工作者克萊蒙特的素質結構。他是一位積極樂觀、學高身正、才華橫溢的德育工作者。
老師離去時收到了孩子們寫滿祝福話語的紙飛機(高牆視窗被禁錮的孩子們搖動雙手,擲出紙飛機,這是動人的一幕),這說明老師是完全被學生接受並且受愛戴的,足以證明他美麗的心靈世界對於學生的影響是何其大。他雖然平淡度過餘生,卻留下了一個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輝。
其次,影片中處處反映出了克萊蒙特是一位善於利用教育規律的良師。
面對學生因惡作劇而使一位學監受傷,他善意地引導學生承認錯誤並以他的行動去照顧關心受傷的學監,這說明他善於利用疏導原則。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面對學生偷取他的樂譜,他為他的學生們隱瞞了真相,使他們免於受罰做苦力的命運。這體現了他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的一面。如果沒有對他學生的信任,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表現的。
面對學生唱著損他的歌曲,他並沒有介意歌詞的內容,反而告訴這位學生哪個音符不到位。可見,他很好地發揚了積極的因素,克服了消極的因素。也因此,使他萌發了組建合唱團的意願。而音樂,正是淨化心靈的靈丹妙藥,為放牛班迎接春天打下了基礎。
利用合唱團可以開展很好的集體教育。因為合唱團是集體性的,藉助音樂與歌曲的媒介,孩子們被很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專心投入地歌唱,而不是散亂無所事事。這樣,正可以避免許多意外的發生,也可以在美育中陶冶情操,從而影響他們的道德素養。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利用了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練習唱歌的時候,他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嗓音的特點,讓他們在適合的音部歌唱;對於歌唱的準確性,他嚴格要求,不容許有任何雜質。當然,他還尊重學生的選擇,有一位小朋友不願意說話唱歌,他就讓他在一邊充當指揮。
就個別教育而言,最典型的就是他發現了一匹音樂界的「千里馬」。對於這個傳說有著「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學生,他沒有對他抱以太大的戒心,而是通過與他母親的溝通以及對他才華的發掘,讓他成為合唱團中脫穎而出的「新星」,使這位學生最終走上了音樂之路,並如願成為著名的音樂家,這也間接實現了學監平生的夢想。以上兩點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再次,影片中的反面事例校長則很好地與克萊蒙特形成鮮明對比,強調了愛與尊重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校長表現出可憎的專制獨裁和暴力傾向,他的武斷與暴力,加深了仇恨,挨打男孩的復仇火焰熊熊燃燒,告訴我們:這就是暴政的可怕後果。克萊蒙特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為從克萊蒙特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醜陋和失敗。
由此可見,老師的愛與尊重是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手段,而使學生的心靈充滿愛與尊重是目的。所以,放牛班的春天收穫的正是愛與尊重。
餘論
每一位學生都是可塑的,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愛,只是,有些人顯現得早些,有些人顯現得晚些。因此,需要我們老師用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愛去感化激發這些潛藏著的愛的種子。愛每一位學生,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
故事發生在西西里的一個小鎮,更確切的說,是圍繞著一個名叫「天堂」的電影院展開的。
電影中的一對忘年交,莫艾多和多多,也是因為電影而走到了一起。
多多的父親二戰中犧牲在了戰場,只剩下美麗的母親艱難的撫養著一兒一女,但多多的人生卻並不是灰色的,那裡充滿了電影的光色,或者,是因為只有在電影中才可以名正言順的沉浸於別人的生活,忘卻現實的憂愁吧。莫艾多是這個小鎮上唯一的放映師,是他把一部部電影帶給了小鎮的居民,讓大家可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感受時代的發展。整部電影沒有費力刻畫時代,卻讓觀眾從一家小小的影院體會到電影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真正做到了以小見大。
多多對電影的熱愛是執著的,他是因電影而生的。多多總是私自收集一些廢棄的底片,總是賴在影院,纏著莫艾多,偷偷擺弄放映設備,就是想要更加接近電影。甚至把媽媽交給他買牛奶的錢也買了電影票,而當媽媽責難他時,莫艾多出面解圍,一個善意的小謊言,透出了他的善良與對多多的關愛。莫艾多不願多多學放映,是覺得這是一份限制人生的差事,他想要多多有更廣闊的發展。
精靈鬼多多通過幫助莫艾多考試作弊贏得了學習放映的機會,影片這一段的展現很有藝術性,輕鬆而溫馨,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一老一少的可愛,小多多的「狡詐」,莫艾多的「無奈」,淋漓盡致。
然而,真正讓多多獲得這份職業的,卻是一個意外。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電影,老少爺兒倆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鏡頭對準窗子的玻璃,再折射到影院外的白牆上,當人們歡呼於電影的精彩時,爺兒倆滿足的相視一笑,讓人欣慰。多多也奔出去欣賞這露天電影。但這時,不幸卻發生了,放映機起火了,看到白牆上的圖像消失,放映室的滾滾濃煙時,影院外的人們四散逃離,卻沒有想到莫艾多還置身火海,令人憤慨。這時,多多卻逆著人流,向影院回奔,不停的衝撞,摔倒,體現了他的焦急,他弱小的身軀與逃散的人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這個淘氣的,瘦小的多多,奮不顧身的將莫艾多從二樓的放映室拖了出來。
火災過後,小鎮唯一的影院也被燒毀了,不過,一個中獎的當地人卻把獎金拿來修建了一個更加氣派輝煌的新天堂電影院,而多多由於是除莫艾多以外唯一會放電影的人而成為了放映師。因火災失明的莫艾多還是依然光顧放映室,來找他的莫逆之交,平淡的日子在不斷更換的電影海報中匆匆逝去。
轉眼多多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他在無意的拍攝中看到了美麗的女孩兒,並一見鍾情。他的堅持不懈打動了女孩兒,兩個人度過了一個天堂般的暑假。然而好景不長,女孩兒的父母極力要拆散他們,一定要讓女孩兒到別的地方去念書。臨行前夜,女孩兒偷偷來放映室找多多,而此時多多也按捺不住奔向了女孩兒家,只留下莫艾多幫忙守著放映室。就這樣,緣分失之交臂,他們再未相見。
與此同時,多多收到了入伍通知,無奈的來到部隊,日子就在每天不停的給女孩兒寫信收退信中度過,本來以為父親參軍可以免兵役的多多,在焦急的等待中度過了一年的歲月。再次回到小鎮,讓他有種物是人非的落寞。在莫艾多的勸說下,多多決定到外面去闖世界,莫艾多最後的叮囑就是「不要想起我,不要想起這裡,不要回來」。
多多一走就是三十年,當年青澀的毛頭小子已經變為成熟的著名導演,是為了參加莫艾多的葬禮才重回故里,故地重遊的多多內心無限感慨,昔時的畫面不斷上演。門庭若市的影院已經廢棄,望著蕭索的影院,縈繞著塵封的記憶,雖然沒有言語,卻令人感到歲月流逝的無奈。
而就在小鎮上,多多邂逅了初戀情人的女兒,早已嫁為人婦的當年的女孩兒,依然深愛著多多。依然是在多多的堅持下,兩人得以再次見面,三十年的時光仿佛被剪掉的底片,回到離別的日子,才發現命運的無奈,莫艾多隱瞞了女孩兒找過多多的事實,而多多也未曾看到女孩兒留下的字條。當多多在三十年後從那堆發黃的放映清單中找到女孩兒當年留下的筆跡時,該是怎樣的心情呢。多多又能否體會到莫艾多的良苦用心呢,他不要多多再重複他的人生,活的沒有自我,以為小鎮就是世界,他要多多去看去闖,建立自己的事業與輝煌,他的願望實現了。莫艾多幫助多多選擇了犧牲愛情投身事業,只是,多多是否快樂呢?他身邊總有不同的女人,卻一直沒有結婚,是對小鎮生活的祭奠,還是對初戀情人的難忘,無從得曉,但生活畢竟不是電影,剪掉底片就可以當作未發生,終於,還是順從了命運與時間,兩個有情人終不能逃過三十年的現實,回到了各自的生活。
莫艾多一直保留了一份送給多多的禮物,使得整個電影有個夢幻的結尾。天堂電影院原來的主人是當地的神父,微有些古板,在每個新電影上映前,神父都要先審一下,一旦遇到有旖旎曖昧的鏡頭,就馬上搖鈴,莫艾多就在相應的底片上做標記,剪輯後才放映。當人們看到即將開始的親吻鏡頭時,總是凝神屏氣,然後銀屏畫面迅速跳過,伴隨突兀跳轉畫面的是大家的統一噓聲。直到新天堂電影院易主,才保留了親密畫面,以及神父無奈的搖頭。而當三十年後的多多把莫艾多給他的禮物帶回羅馬,在黑暗的預映室,獨自觀看著所有的那些重新粘合的剪下鏡頭,一遍一遍,看到的是三十年的過往,逝去的青春與愛情,就在這一個個的接吻的瞬間中流過了,莫艾多終於實現了自己把剪下底片全部送給多多的諾言,這是記載了多多人生的底片,多多的眼中迷漫了璀璨的淚霧……
除此之外,影片還通過表現一群小鎮居民兼影迷的生活狀態來訴說時代的保留與發展,把廣場作為自己財產的拾荒者,總是在影片途中睡著的大鬍子,能把電影台詞倒背如流的骨灰級冬粉,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向下吐痰的小市民……仿佛多年從未曾改變,但是漸漸的頭髮斑白了,皺紋浮面了,就連總在電影放映時分親昵的一對兒也有了自己的結晶,只有那拾荒者依然理直氣壯,只有那妓女目光依然撲朔迷離。只有多多的母親,依然在每個晚上留一道門,為了多多能夠隨時找到回家的路。
這是一部為紀念電影百年的而生的作品,細膩的筆觸,流動的畫面,真摯的表演,讓人感受到了亞平寧半島的暖風。一個電影院,一個電影人,道盡了百年電影的發展。
電影是濃縮的人生,人生是永不落幕的電影……
今天晚上我一夜沒睡,不知是什麼動力讓我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贖》後又看了《奔騰年代》。也許是。。看完兩部影片我的確獲益匪淺。
影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處於經濟蕭條期,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也正經歷著自己的低谷,農場主Charles Howard靠銷售汽車發家,在蕭條期不僅經濟上受打擊,年幼的兒子因車禍去世,妻子也離他而去;資生馴馬師Tom Smith對馬匹和賽馬運動有著極深的見解,但個性孤僻不為人所識;家道中落的小伙子Red Pollard被迫早早地離家討生活,始終為生計奔波,懷揣天生的騎馬才能卻得不到施展的機會;Seabiscuit是一匹有著優良的血統,但因為早年受傷和調教不當而被認為是廢物的賽馬。看到這裡,或許很多觀眾會關掉顯示器或離開影院,因為故事的氣氛太凝重和沉悶了,看電影原本就是為了娛樂和放鬆自己,何必再經歷比現實生活更鬱悶的事情呢?但這部電影也如同生活中的一些成功的美好經歷——你付出了努力,歷經了整個過程,最終獲益匪淺;看完整部電影就會給你豁然開朗、身心放鬆的良好感覺。
三個人通過這匹Seabiscuit相識,而且他們都意識到了Seabiscuit的潛質和未來,為了實現讓Seabiscuit成為冠軍賽馬的夢想走到了一起。三個人靠著自己的處世原則和價值觀打造著這一夢想:農場主Charles Howard在進行汽車銷售和推廣賽馬比賽的時候常說一句話:This is not the finish line,my friends,this is the start of the race.The future is the finish line.他常用這句話鼓勵大家一切向前看,為了將來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可以。馴馬師Tom Smith是三人中最為沉穩,也是最具平常心的人。他最先發現了Seabiscuit和騎師Red Pollard的潛質和才能,他的經典台詞是:You do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use he's banged up a little。片中Seabiscuit和騎師Red Pollard都受過傷,都有著自身的缺陷和不足,Tom卻並未因此放棄他們,最終他們取得了成功,另行家們都跌破眼鏡。Tom的成功告訴我們不要去放大事情的困難或人的缺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否則人才和機遇都將離你而去,因為你根本沒有給他們任何的機會停留。
騎師Red Pollard是一個具有意志力堅強並高調的人,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時,也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評價他最好的一句台詞是Sometimes,when the little guy he doesn't know he's a little guy,he can do great big things。
三人和Seabiscuit組成了優秀的團隊,但故事中的情節並非一帆風順。在獲得了初期的勝利後,騎師Red Pollard意外受傷,醫生告誡其不能再賽馬;之後,另一名騎師進入團隊,經過磨合後,將Seabiscuit帶入了職業生涯的高峰;好景不長,Seabiscuit因早年的傷勢損傷了韌帶同騎師Red Pollard一樣被認定不能再參加比賽,整個團隊的目標不復存在;然後影片的最後在騎師Red Pollard悉心調教下,Seabiscuit東山再起,再度登上冠軍寶座。
傳奇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是傳奇色彩的故事和經曆本身,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成功的秘訣和其中蘊藏的道理: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如要取得成功,必須允許和包容錯誤以及不足,將發生的一切無論好壞都作為一段寶貴的經歷,處於低谷時別放棄希望。若在鬱悶萬分時,自己無法解脫,就請看一下這部影片吧,會帶給你不小的收穫的。
記住!表面上是弱者,但決不代表他是真正的弱者,弱者你的心中!
好的劇本,好的演員,我向來偏愛的法庭戲,家庭倫理戲,統統集合在一個片子裡,這個片子就是《克萊默夫婦》。我面對這樣的電影,看一遍兩遍根本無法客觀,因為實在太易入戲。
整個片子的手法很規矩,唯一感覺到有一點「特殊」的是結尾,與很多國內的家庭題材影片不同,最後一個鏡頭是女人進了電梯準備上樓見孩子,一道電梯門把夫妻兩人隔開,影片結束。用一句很俗的話來形容:簡潔而意味深長。想到國內的一些所謂的溫情片,總是把故事講得圓滿至極,甚至還要狗尾續貂地加上孩子長大以後的內容(《暖春》、《父子》等等),總覺得只有這樣才是電影,才是講故事,才是編劇,才是有拓展。看人家好萊塢,30年前就做到了你再過幾十年也未必能領悟到其中奧妙的事情。
有一種演員可以達到一個境界——如果一個片子不是他演的,這個片子也就不存在了。達斯汀霍夫曼之於《克萊默夫婦》就是這個境界。小孩子是天生的演員,演得好不足為奇,一個大人能演成這個樣子,這個影帝真不是蓋的。至於大家從《克萊默夫婦》就是開始吹捧一直吹捧到《穿prada的女魔頭》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我覺得表現很一般,也許是《法國中尉的女人》中莎拉的角色過於深入人心,看她其他的角色總帶著莎拉的影子,所以很期待學校的FTP傳《穿prada的女魔頭》,看了之後將會更加客觀地評論她的演技。
在中央台看到這部電影的推薦於是下午找出來看.開始時以為只是一個很平淡的電影.其實從開始到結束也真的是很平淡.但平淡中電影裡的老師,學生卻時時的激起我們對少年時經歷的回憶.對青春對生命自由的啟示.我們有多久沒有按自己的想法去活.有多久沒有及時享樂.或許你可以說你在及時享樂.而這種及時享樂只是我們放縱身體,放縱肉慾,試問一下.我們的靈魂真的在享樂嗎?我們這一天過得快樂嗎?
關於詩,好像從復員後,我再也沒認真的去拿起筆去寫詩.那個喜歡坐在樹下抱著白色筆記本,望著天空,傾聽生命流動的少年.(勵志電影 )用短短的文字記錄他對生命對生活的理解.現在回想起來,一切好像是電影裡的一幕.不在發生在自己的生活里.
也曾試圖靜下心來去寫一些東西.然後,那時的激情,被現實生活打磨掉的理想.讓寫出來的東西都變了味道,有太多的東西滲入在裡面.它變得華美,它的靈魂不在真實.讀起來雖然依然能說出生命的一些真諦.然後,卻不在觸動自己的內心.不是真實的.有太多虛假的東西.朋友說,有時我活的很假,確實是.謊言,流言,放縱.這是在少年後,最常出現在目前生活里的詞.還有多少激情與理想我們在堅持?我們自己也不知道..
一直很憎恨那些束縛人思想的人,然而太多,以至於形成了風氣,沒有辦法改變的,你想成就自己的事業,想追求自己的生活,好的,在你沒有被世俗或是成見逼瘋前,抓緊時間,你的時間不多了!
很難想像我竟然一直拒絕看這麼優秀的一部片子。
可能是片名讓我覺得這是一部爛俗的文藝片吧。
故事講得很好,演員演得更棒。
我的問題是,納什是怎麼能夠栩栩如生的看到那些幻覺人物的?
甚至構造出那麼多合情合理的細節?
要知道,一個沒有離開過家鄉的非洲土人,應該沒法想像紐約的高樓大廈。同理,那些輻射密碼,宿醉的同宿舍人,都是怎麼回事呢?
還是說,精神分裂的情況下,就能憑空想像出一切的一切?
最後,不得不承認,有些天才,的確行為很像怪人,不為常人理解。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挺好。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和懦弱的,一旦遇到不如意,便可能會產生否定自己的念頭,所以大部分人需要看卡耐基梅隆的書,去聽成功學講座這個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事情。
我覺得,勵志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它是你對自身的認識和超越,如果了解自己都需要別人來幫忙,那即便你「成功」了,又有何意義呢?
人生無所謂成功與否,對於短暫的生命,無論怎樣輝煌或者怎樣虛度都沒什麼實質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用心體驗了生命的全部沒有,而不是成功的體驗或者失敗的體驗,體驗本身就是美麗的。
洛奇是所謂勵志片的經典,沒有什麼電影比它能在超越世俗功利理念上更讓人熱血沸騰的了,其實,影片結尾經歷15個回合的摧殘仍然站立在拳台上的洛奇早已是人們心中的勝利者,導演完全沒必要畫蛇添足般指出幾個裁判對點數判罰出現爭議,即3個裁判有2個支持衛冕拳王,1個支持洛奇,哪怕就是3:0判罰拳王獲勝,哪怕30:0,都無礙於洛奇挑戰自身的成功,2:1之類的爭議是瑕疵,一個三流拳擊手經過短短五個月的魔鬼訓練,就有點數擊敗拳王的可能,那麼這個世界,成功實在太簡單了,我不喜歡這樣的成功,虛偽。
最後,我雖然喜歡洛奇1-6的一系列,喜歡史泰龍的表演,喜歡裡邊激盪人心的音樂,然而我不得不說,如果洛奇只拍第一部,那它無疑可以得到滿分10分,而出了洛奇系列之後,洛奇1隻能給9分。
自從第一次看到《當幸福來臨時》,被裡面的主人公感動後,我就下定決心,永遠保存這部影片,在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拿出來看看,讓影片裡的主人公來激勵我,勇敢面對挫折,克服困難。
昨天第三次看了這不影片,因為最近不太順利。
連日來的種種,讓自己想得太多,當走在大街上,看似每個人都過得比你幸福,好像你被社會拋棄了似的,其實不是,我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在證券交易所門口時所看所想的一樣。
有時候在想,如果你遭遇到他的那種困難,你是否會像他那樣依然自信、堅強?是否會像他那樣為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是否會像他那樣不知「幸福」是何物時還依然追求自己的「幸福」?
想一想周圍的朋友、曾經的同事,你現在簡直是一塌糊塗,可這些都是你自找的,沒有人要求你、強制你這麼做,既然選擇了,就要努力去實現,給自己找藉口只會讓自己更難做。
現在自己遇到了點挫折就這麼低迷,想一想取得成功的人,他們遇到的挫折、困難比你大得多,你有什麼理由退縮?人生中擁有壓力才是財富,享受壓力才能成功。理想對於容易退縮的人來說是夢想,對於堅持追求的人來說是目標。把夢想變成目標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在乎能力,在乎方法,更在乎意志!
也許選擇得不完全正確,但是過去、現在的種種閱歷以及因此所擁有的智慧、心態、價值觀等決定了你不能超越現在去決定將來,只能以現在的決定去計畫將來。一個朋友說,只要有「選擇」就會「後悔」,只是後悔多少和時間早晚之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我希望是後悔很少。
與其拿很多事情來壓自己,倒不如放鬆心態投入地去做,做事中只有保持樂觀的心態事情才容易成功,對自己的選擇都不確定的人,怎麼能把事情做好呢?
人生是否有固定的命運,還是時常出現偶然,又或者,二者同時在發生。
我們都像在風中飄著的羽毛,因為風,我們註定要飄蕩,也因為風,我們不知道下一秒要飄到哪裡,那片羽毛是阿甘的人生,忽高忽低,忽疾馳忽盤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人的一生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組合,因為這些故事,我們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阿甘的一生。
「做愚蠢的事的人才叫愚蠢。」
他低能,IQ只有75,也是因為母親的努力,他從來都不被認為跟別的人不同,他奔跑,並因此擺脫了無法正常行動的雙腿,還拿到學位證書。或許有幸運的成分,但是人生本就是奔跑的過程,奔跑中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我們比阿甘正常,但又少了阿甘的單純。
阿甘答應布巴要跟他一塊捕蝦,布巴在越戰中喪生,阿甘不但照顧了布巴的家人,信守承諾買了一條捕蝦船,當人們都懷疑這個傻瓜是否知道他做的傻事時,阿甘義正言辭的說「做愚蠢的是的人才愚蠢。」
「Run!Forest,just run!」
對於阿甘來說,複雜的事情或許都變得簡單。越戰中,面對戰爭與死亡,珍妮告訴阿甘,一旦遇到痲煩,只要奔跑。阿甘桌球打得很出色,因為他記住「無論如何,你只要眼睛不離開桌球。」在阿甘跑遍美國的時候,採訪他的人們為他的奔跑賦予各種各樣的意義,為了和平,為了女性權力……,但是再阿甘看來,他只是想奔跑。
在那次戰爭中,阿甘救出了許多隊友,卻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布巴。他並不會像丹上尉那樣認為死亡是獲得榮譽的方式,參加戰爭就是為了國家犧牲在戰場上。阿甘把他變成一個無用的殘廢,與其說他厭惡阿甘,還不如說他厭惡沒有使生命走向既定軌跡的自己。但是丹上尉最終認為生命有既定軌跡,但是也有偶然。他感謝阿甘讓他能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
生命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奔跑的過程,阿甘在奔跑的兩年(還是三年)中,偶爾遇到「shit」,但也看到過沙漠上美輪美奐的日出,山間清澈透亮的湖泊。這或許就是人生,有既定的軌跡,但」偶然」也時不常發生。
而這部片子之所以被看做經典,還因為它通過阿甘這條線,用幽默的方式敘述了美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濃縮了美國那一代人。
在影片中,越戰,總統競選,總統辭職,遇刺,中美建交,桌球外交,美國登月,貓王。都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人們熟悉的人物和故事。
這部影片是商業與藝術的融合,是文化與生活的融合,所以經典。
監獄何嘗不是一種比喻呢? 何嘗不是比喻的我們的困難喝反對意見嘲笑誹謗呢不是習慣的束縛呢? 我的主人公卻只又一把勺子, 何能逃出監獄呢勺子逃出監獄你看見會否會心一笑。 但是他他確實是用的勺子逃出了監獄。 我們何嘗不是人人都有一把勺子, 確之用他吃飯僅此而已詳情見肖申克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