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有意向的公司有好幾家,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最優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別家單位的合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契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20年。
同學再三考慮後,放棄了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部落格上寫道:「上當了,這家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後,我想走,竟被罰了20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回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並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20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了,甚於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一度,她在家鄉最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那名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髮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了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
「小楊啊,」校長指著台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乾,40年後,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了出去。女友後來離開家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於「一眼看到40年後」,絕望於「40年裡的每一天怎麼過,如今就歷歷在目」。認識她時,她已轉了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里考出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了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表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了,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了一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
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於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於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了。過了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才知道,啊,大變化竟源於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複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20年、40年、一輩子,回首時未必有遺憾。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契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出的合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20年、40年、一輩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某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