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個做家居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人似玩笑又很認真地說,快要沒飯吃了,現在做生意真難。
實際上,這幾年他家居生意做得挺不錯的,買了房,開著奧迪,有兩個門店,導購十多個。
看似風光無限,但卻焦頭爛額,時常會焦慮地睡不著。
他說,整個行業越來越不好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泥巴了,我這種半吊子的門店很容易被淘汰。
其實,我能理解這種焦慮,身邊各行各業的朋友也不止一次表達了類似的感受。
在《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大的會更強大,弱者會更弱小。
有時候一個巴掌比一碗雞湯效果要好很多。哈叔今天要講一些冰冷到讓人絕望的事實,希望你能挺住看下去。
這些年,一直有聲音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很多人為此提出了反駁,我們村那誰誰不是考上了清華嗎?
那你再看看村裡的其他人呢,100個同齡人當中有幾個上了名牌大學,屈指可數吧。
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我能深刻地體會到能從農村,從小地方走出來是有多不容易。
我上初一那會才知道ABCD,英語老師操著蹩腳的發音教我們一遍遍讀著李雷,韓梅梅。
而同時期,中產精英階層的孩子正在接受名師的指點,甚至父母本身就會說著很流利的英語。
這種差距是很難填補的,即使是在城市裡,處於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最終考上名校,走上人生巔峰的難度同樣很大。
一個城市普通學校的學生數量加起來遠遠高於重點學校的學生,但統一考試成績排名在前列的很大一部分卻都來自重點學校。
量少質優,難道是因為這些重點學校的學生天資聰慧嗎?
並不是這樣,他們甚至在智商上還不如你,但他們幸運地是從一開始就可以享受較好的教育資源,有著較好的學習環境。
家裡越窮,出身越底層,讀的國小就可能不好,隨即就是國中也大多不會好到哪裡去。
這就導致你考進重點高中的難度加大,這一點我想過來人都能夠深刻地體會到。
當你考不上一個重點高中,你還指望有多大機會可以考上國內一流的名牌大學,機會肯定是有的,但機率確實低得嚇人。
北大教授劉雲杉就統計過,在80年代中後期,北大三成以上的學子出自寒門,90年代中期這個比例開始下滑,在2000年以後,寒門學子所占的比例還剩一成多。
考不上名校,就意味著你走上社會以後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
這是一個因果過程,一個惡性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學區房,用心良苦。
鯉魚躍龍門,龍門還在那裡,但同游的鯉魚越來越強大健壯,瘦小的鯉魚只能在後面撿漏。
讀書始終是改變一個人命運最好的途徑,但這條路正變得越來越狹窄。
當你走上社會討生活的時候,這種現象會更讓人絕望。
你會切膚地感受到「馬太效應」冰冷的現實:強大的越來越強大,有錢的越來越有錢。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他已然算是一個小有成就的人,但他的焦慮和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電商行業,京東和阿里像兩桿大旗豎在那裡,不只是實體行業受影響,同類型的網路平台日子更是難過;物流行業,順豐一家獨居高位,其他幾家需要抱團取暖;放眼望去,騰訊現在幾乎是難逢敵手了。
我的一位讀者在上海的一家健身中心做銷售,生意不錯。但突然有一天老闆宣布這裡要易主了,一個更大的健身中心過來收購了他們。
其實這種情況還算不錯,我見過不少做健身中心最後資金斷裂,一夜之間捲款走人,蒸發消失的。
現在全國每天中小企業倒閉關門的太多了,大魚吃小魚,這是市場規律,也是階層不同所帶來的結果。
處於高位的會越來越強大,強大到下面人只能仰望;處於中層的會很焦慮,向上走上不去,稍不留神又有可能被拉下來;處於底層的反而不會焦慮,因為已經絕望了。
企業如此,人自然更是如此。
很多人揣著夢想在北上廣深飄著,拚命工作,努力向上,仍難求一房,但也有不少同齡人手裡多達幾套房。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手裡有兩套房,三間商鋪,每個月光租金就是很多基層上班族一年的工資。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大街上很多開著二三十萬車的人,他們的收入其實並沒有你高,但他們上一代人已經打下了江山。
你比他們更努力,甚至更優秀,但他們綜合實力更強,他們的階層起點就比你高很多。
而更殘酷地是,社會越穩定,發展越飽和,階層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也就是說,窮變富,富變窮,都很難。
今天講這些並沒有任何抱怨或歧視的意思,只是在陳述事實真相,我們應該更客觀地看待問題。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努力了,但依然混得不好,其實並不一定是你自身原因,也確實有一部分天然的因素在裡面:你起步的階層太低了。
即使想要改變階層很難,想要出人頭地很不容易,但我們必須要努力,因為這世界上有一種美好叫:希望。
我們身邊肯定有從底層逆襲的故事,他可以,表示你也有機會。
另外,你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多年以後也同你一樣面臨今天所經歷的絕望嗎?
直面真相,永不放棄,才是我們最應該走的路。
來源:哈叔的職場微課堂(ID:haer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