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為人處世

對不起,車和老婆恕不外借

01

中國人愛「借」。借錢、借物、甚至借人。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老家民風純樸,印象中我親愛的父老鄉親們經常通過「借」互通有無,借鋤頭,借鐮刀,借毛驢,甚至借鍋蓋,當然,借錢也非普遍。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正在做飯,鄰居來我家借醬油,於是我媽就拿出醬油瓶子,給她倒了半碗。第二天鄰居給我們送了幾個她家的柿子當還「人情」,畢竟,還半碗醬油實在是太奇怪了。

現在想來,我依然覺得這種生活方式很具有人情味。

02

但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你不能理解的「借」,阿文就不理解,為什麼總有人要借他的車。

國慶節期間,阿文終於遂願,將愛車提回了家,他從小就喜歡車,所以非常愛惜,這輛車在他心中的位置,僅次於「老婆」。沒想到是,煩惱也隨之而來。

阿文說他在沒買車的時候,偶爾也會有用車的需求,也有搭別人便車的經歷,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借車」,一則感覺車這東西很貴重,人家未必願意借,二則,他懂點法律知識,知道開著借來的車子出了事故車主也要付連帶責任。

阿文向來小心謹慎,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而且現在不是流行一個觀點嗎,「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絕不欠人情」,阿文同學一直將此條謹記在心,結果,買車後他發現自己的朋友並不奉行此道。

第一個問他借車的是好友大牛。

借車的理由是要回家一趟,阿文他們在東莞,大牛老家在湛江,來回大概需要七八個小時。阿文說你坐火車回不就得了嗎?大牛回答說要帶點東西,坐車不方便。大牛雖然有駕照,但是因為一直沒買車,開車次數並不多,而且回湛江需要走高速,阿文不放心,於是沒同意。

阿文沒想到的是,從此大牛對他的態度就變了。見了阿文不但不再打招呼,甚至繞著走,阿文主動打招呼,也只是點點頭。讓阿文鬱悶的是,他「小氣」的名聲也傳開了,大牛和好幾個人吐槽阿文不願意借車的事兒,還說以前經常請阿文吃飯,請阿文打球,沒想到竟這麼小氣,這下終於看透他了。

好好的朋友竟形同陌路,阿文心裡特別難過,如果大牛因為急事借車,他當然義不容辭,可是大牛借車,並沒什麼重要的事,大牛心寒,阿文也委屈啊。

大牛的事過去沒多久,阿文遇到第二個問他借車的人,這次是他們的部門領導。

那天是阿文老婆的生日,下午老婆要帶孩子上輔導班,一大早就和阿文商量好,讓他下班後開車去接她們,一家三口去吃個飯。下班的時候組長叫住阿文,說要去車站接個人,「放心,油我給你加滿。」

阿文如實相告,結果組長竟然說,哎呀,你打個車就好了嗎!阿文簡直哭笑不得,為什麼你接人不能打車,我接老婆孩子就要打車呢?

「行了,不借算了。你走吧。」組長揮揮手。阿文心肝直顫,不祥的預感開始在他心頭蔓延,阿文於是說:「領導,你朋友幾點到,要不我開車幫你去接一下,晚點兒再去接我老婆和女兒?」

「不用了,我打車去。」領導說。

然後這位組長就開始了對阿文的刁難之旅,工作上有難啃的骨頭,扔給阿文;快下班了需要給甲方送個東西,阿文去吧;周末單位組馬拉松比賽沒人報名,阿文報吧。

阿文心裡憋屈得要死,想辦法和領導緩解關係,領導壓根不給他機會,後來只得換了工作。

03

阿文說起這些來一把辛酸淚,他說現在那麼多租車公司,還有各種專車,為什麼一定要借車呢?他倒不心疼那幾個油錢,而是真的擔心出點兒什麼事。

的確,在網上搜「借車」,你就會發現一大堆事故案例。

前陣子有個朋友的車就被親戚借走了,結果發生刮蹭,那個親戚是全責。另一輛車是豪車,修好需要20來萬。朋友聽後眼睛都綠了,交強險有上限,而他並沒有買商業保險,錢當然應當親戚來出,可是親戚說沒錢,兩家鬧得差點絕交。

為什麼明明有各種租車服務,還是有人熱衷於借車呢?大概還是因為租車需要一定的費用,還需要押金和手續,相對來說借朋友的更便利而且「便宜」,畢竟,像阿文這麼「軸」的,勇於拒絕的,並不是很多。

的確,在中國,拒絕親友的「借」蠻難的,痛快地說「NO」,通常被認定為「不懂人情世故」。

就在剛才,我給小朋友買了個糖葫蘆,小區里一個老太太逗他,非要吃一個。我兒子說:這個弄不下來!藉口拙劣,大家也一笑置之,因為大家會理解為「孩子小,不懂事」,可是如果成年人也這般拒絕,不管你的理由多么正當,還是會被認為「小氣」「摳」甚至「看不起窮親戚」,還有人甚至說「我就不信你就沒有用得著別人的時候!」

借是情分,不借是本分。

大家都懂,可是被拒絕了,心裡卻會不舒服,甚至覺得看透了一個人,還有暗下決心絕交的。

於是,很多人為了面子或者因為不好意思,借給人錢,借給人車,甚至房子都有借的。可是借出去後,後悔得腸子青了的,也比比皆是。有借出兩萬塊錢八年都沒要回來的,也有車子借出去給撞散架的,還有房子借出去人家搞傳銷的。

可也有一些借,是不能拒絕的,比方,樓里大姐要生孩子,要用你的車,咱當然要義不容辭。可也有的人,「借」純粹是為了虛榮或者享受。

莫泊桑的小說《項鍊》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宴會,問朋友借了一串美麗的項鍊,雖然在晚會上出盡了風頭,項鍊卻不小心弄丟了。瑪蒂爾德兩口子是規矩人,為了還上項鍊,節衣縮食十年,最後卻發現項鍊是假的。

可是生活中,卻常常有人丟了就是丟了,一句「實在不好意思」完事兒。再退一萬步講,如果咱們是瑪蒂爾德的朋友,朋友為了還你一條項鍊,十年節衣縮食,於心何忍?如果一開始就沒借給她呢,是不是彼此也不用有什麼心理負擔了?

04

關於借這件事,我向來主張救急不救窮。

我會借別人的東西,也會借給別人,但是,東西借出去,都是有風險的,有可能會丟,有可能會壞,有可能會貶值。提前做最壞的打算,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說回借車這事兒,不想借給別人,無需自責,也無需有心理負擔,更不需要挖空心理編理由,不想借,大可以很硬氣地說:對不起,老婆與車概不外借!

至於那些認為你「小氣」「摳」的人,隨他去吧,一時的小氣,總比事後悔青腸子要好得多。更何況自己特別愛惜的東西,如果不願意借,就被認為是「小氣」,那麼,你就當我小氣好了,「小氣」總比提心吊擔來得輕鬆。

作者:李清淺,專注細瑣生活中的美好,講故事、聊感情、話家常。即使生活給了我一地雞毛,我也要把它紮成漂亮的雞毛撣子。微博@清淺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