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與水仙花作文(一)
記得很久以前曾看過一本書,名曰《有情飲水飽》。書中男女主角不顧父母的勸告、兩人之間的諸多差異,硬是要在一起長相廝守,結果是悲劇。因為現實生活中,有了麵包還要有「水仙花」,人活著僅僅有麵包是不夠的。那麼,我們是要水仙花,還是要麵包?
陶潛選擇了「水仙花」。他的一生都在追尋,用他的追尋撫養著那株水仙花。陶淵明出身沒落的仕宦家庭,在信奉儒道思想中矛盾著追尋人生的目標;在官場腐敗、門閥制度森嚴中追尋著清廉。只是,當目標黯然,當清廉不再,他毅然扔下已經到手的麵包,選擇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水仙花」在陶淵明用詩歌的澆灌下,茁壯成長。《桃花源記》、《歸園田居》、《歸去來兮》、《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著作名流千古,無人不識陶君。
李靈選擇了「水仙花」。她的一生都在奉獻,用她的奉獻撫養著那株水仙花。從淮陽師範畢業的李靈,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下,辦起了專招收輟學在家的留守兒童的周口淮陽許灣希望國小。由於免除全校三百多名學生的學費,李靈欠下八萬元的外債。炎炎夏日裡,她在鄭州的街頭收起了廢舊書本,而她每天的一伙食只有兩個燒餅。她放棄了美味的麵包,選擇一條意味著「光明」卻也充滿荊棘坎坷的道路。李靈用執著灌溉著她心中的水仙花,用愛心撫養著,耀如星辰。她是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令人肅然起敬。
林肯選擇了「水仙花」。他的一生都在微笑,用他的微笑撫養著那株水仙花。主張解放黑奴的林肯,因為觸及了不少莊園主的利益而被敵視,林肯不僅不打擊報復,而且始終用朋友的姿態與他們交往,堅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在接見這些莊園主時,他誠懇地說;「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干涉你們,我也是你們中的一人。」憑著一次次的真心,最終化敵為友,那些反對他的人,後來成了林肯的朋友和政治上的有力支持者。水仙花在林肯用寬容與微笑的種植下,生機盎然,留下一位受人敬仰的總統。
陶淵明放棄功名利祿的麵包,李靈放棄榮華富貴的麵包,林肯放棄安逸閒靜的麵包,他們並未享受過人間奢侈的物質快樂。但是,他們心中的水仙花全部綠意盎然。
麵包與水仙花作文(二)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說過:「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每每讀完,總會不由的撇撇嘴,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愛情與麵包,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麵包」。愛情尚且如此,何況一朵小小的水仙花乎?
但,在內心裡,我又是極羨慕的,雖然我故作不屑。
人生在世,會追求各種各樣的麵包。大麵包,小麵包,法式盼盼老麵包。但,麵包總不是你生活的全部,當你為滿屋的麵包懊惱時,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那朵正在角落裡委屈著的水仙花。那朵雖然蒙受塵埃,但仍翠綠著的水仙花。
說到這裡,不得不改一段話:「水仙與麵包,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水仙,因為沒有堅實的精神作基礎,用再多的面,做出再多的麵包,都是霧裡看花,水中撈月,化作南柯一夢罷了。試想一下,欣賞著水仙吃麵包與欣賞著豬肉吃麵包,哪個更有情調就心照不宣了吧。
怪人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既然有人樂意就著咖啡吃大蒜,自然也有人熱衷於欣賞著豬肉吃麵包。而我,始終保持著一份對水仙的敬仰。
我常常在想,既然水仙代表著精神的享受與滿足,那麼關於麵包的定位又是如何,該不該用麵包去換水仙。正當我猶豫時,突然發現水仙正冷冷的看著我…
一陣冷汗出來,我不由得丟掉麵包,撲向水仙。
我熱衷於水仙,不僅僅是那抹蔥綠與鵝黃,更在於欣賞後的通體舒暢。那是在多麵包都換不來的。有時候,麵包多了,即是我們的幸運,又是我們的不幸。
半個多世紀前,陶行知老爺子就推崇用麵包去換水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仍有人樂於守著變質的麵包,並流著口水樂此不疲。
可能有人覺得我太過理想化,為了水仙,用掉一半的麵包。而我想說的是:「不是我太理想化,只是你們放不下」。選擇水仙,在內心留一份清。
我之於水仙,猶飛蛾之於火。唯一不同的是,我至今存在,並且很快樂。
麵包與水仙花作文(三)
西方哲人曾說過:「如果手中有兩片麵包,必須用其中一片換取水仙花。」為了生存,我們都需要麵包。相比麵包,水仙花好像就顯得沒那麼重要。
一個人若只是為了純粹的物質享受而拋棄精神,無疑會淪為物質的奴隸,受之掌控。歐也妮·葛朗台的父親,是守財奴的代表。在他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占有欲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里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的盯著,才能感到暖和,最後在緊握金十字架而斷送了生命。可見,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
即使我們擁有無數財富,最後也是帶不進地下去的。()擁有很多物質的東西雖然不是一件什麼壞事,但畢竟物質能給我們的也是有限的。
無法想像,沒有精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物質充裕當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物質能給予我們不錯的衣食住行,但精神則給予了我們豐富的完美的人生。
12年前一次義演改變了從飛的人生,他為熱心公益事業,為社會公益演出4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6000多小時,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達146人,認養孤兒37人……但是從飛的家,儉樸的令人難以置信,經濟狀況時常捉襟見肘。去年,從飛患胃癌晚期,而他卻把大家捐給他的錢留下3個療程的費用,拿出2萬元寄往貧困山區。
高爾基的家境貧困,可他卻偷偷地拿了母親的錢去買書。後來他去做學徒,收入自然很低,可他不忘買書。讀書﹑求知,用有限的「麵包」去換取芬芳的「水仙花」。就這樣,他日復一日的換取「水仙花」,「水仙花」的香氣薰陶了他,使他最終成為一位文學大師。
物質為我們的生活提供食糧,這也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味的追求物質,那就是一種畸形的生活。麵包僅僅是維持生活供給所需,而水仙花,則是滿足更高一層次的精神需求,也是人生自我價值的體現。我們喜歡麵包,也更愛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