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品作文(一)
星期六,我和媽媽吃完中午飯,決定去公園玩玩。
公園裡的東西琳琅滿目,吃的,玩的,等等。看得我眼花繚亂。正當我「一籌莫展」時,一個別有新意的東西吸引了我的眼球。咚咚咚,我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看,一位老人拿著十幾大片象西瓜皮的樹葉折來扳去,編來拴去,不一會兒的工夫,一隻活靈活現的螞蚱在他手中誕生了。旁邊的路人個個讚不絕口,我也瞪大了眼皮。
接下來,老人把一隻做到一半的青蛙拿出來,繼續編。「西瓜葉」往下,又往上,往左,往右。我的眼皮開始打架,根本不知道是多久做好的。這時,我發現了做這種的原材料,但不知道叫什麼,還是叫「西瓜皮」順口。
回過神來,老人又開始做一種象拉花的東西,它的手法和做拉花的手法一樣,幾分鐘後,三個拉花就重疊在一起。老人的動作嫻熟,幾個做下來之後,手沒有一點兒問題,真神!「拉花」那種東西是什麼呀?我帶著這個問題去問老人,他說是燈籠,我看了看,不象。他又把拉花打開,噢!三個燈籠維妙惟俏的展現在大家眼前。
我手腳開始痒痒,拿了三元錢買了一隻青蛙,美滋滋地走了!
民間工藝品作文(二)
我家有好幾件工藝品,但我最喜歡的是套娃。套娃是一個裝一個的,它們的形狀一樣,而大小不一。今天聽老師說了,套娃有五個的、七個的、十個的、十二個的,最多的還有十五個的。我的套娃只有五個。
製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時候,把樹砍下,把皮剝掉,然後放好長時間,有的甚至要放一兩年,把水分蒸發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個的,必須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我的套娃外形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色櫻桃小嘴,笑得合不攏。她頭戴著一個沙巾,穿著一條金黃色的裙子,裡面還有一條粉色的小紗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好看極了。套娃就像媽媽和她的孩子,她們一個套一個,所以叫套娃。
套娃象徵著快樂,幸福,所以我很喜歡套娃。套娃是一個裝著記憶的小娃娃,只要一打開這個套娃,我就會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個小公主,又像一個小天使。
民間工藝品作文(三)
我們家的書架上,擺放著爸爸收藏的一些陶瓷工藝品,()還有一些是我在幼稚園做的笨拙的陶瓷小玩意。看著這些,常常使我回想起我學陶藝的點點滴滴。
三歲那年開始,媽媽就給我報了幼稚園的陶藝興趣班。印象中,有一堂課我的收穫最大。那一次老師讓我個人做一條魚,並且發揮想像給魚身上做一些裝飾。大家很快都做好了魚的形狀,我沒有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千篇一律地用牙籤在魚身上刻畫魚鱗,而是張開五指,在魚身上按下一個小手印。因為我的設計獨一無二,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誇讚。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想得到觀賞者的讚嘆,作者一定要想別人想不到的,不斷創新。這,或許就是藝術的真諦吧!
上國小後,我對陶藝的興趣不減,報名了陶藝班。但是這次老師對我們做各種動物、植物的要求是「要像」,為了把作品做得逼真,要不斷地觀察細節,不斷地把做得不像的作品毀掉重來。漸漸地,這種枯燥的模仿讓我興趣大減。但是老師說:「逼真的模仿是創作的基礎。」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我做出的作品越來越栩栩如生,自己看了也不由得喜歡。偶爾有一些奇思妙想,手裡做出來的東西也更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學陶藝,我明白了:踏踏實實打好基礎與不斷創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做陶藝是這樣,做人更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