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2017年高考滿分作文全國I卷:長城印象

在浩浩湯湯的華夏大地上,橫亙著一泓游龍。長城,以歷史滄桑感和雄奇、陽剛、悲壯的審美特徵,輾轉於歲月的車輪間,承擔了一個進述者的身份,從容地將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娓娓道來。

當斑斕的色彩演變為蒼青的深沉,它淡褪了流逝的歲月;當堅硬的土石演變為綿亙的路途,它沉澱了瞬變的嘆息;當平滑的牆壘演變為凹凸的印跡,它浸濡了零殤的考驗。當這一切一切都成為過去,當歷史不再留有傷痛,時間不再負擔使命,記憶不再承受責任,長城, 或許會進入一種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

記得十歲那年去北京,首次見到長城的激動,就將小小的一顆心塞得滿滿的。那巍峨的高山,蒼勁的松柏,氣勢磅礴的一座座堡壘,都像與生俱來的,深深地烙進我的腦海里。或許,我的長城情結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長大了,再想想,只覺得長城不僅僅是在氣勢上征服了我,更是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給了我一次巨大的情感衝擊,讓我從孩提時幼稚、愚昧的空間中走出來,去感受更為廣闊、神奇的疆域。

追溯中國的長城史,最早該是在戰國時期吧。嬴政這位雄韜偉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帝,早將眼界放到了千年以後——築長城,鞏固邊防。「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便是最好的證明。然而苦役的歸宿似乎總是滅亡。我們聽到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悲慟,聽到了小吏奴役勞工的鞭笞聲,更聽到了秦王朝搖搖欲墜的斷裂聲。然而秦始皇終究是偉大的,將秦、趙、魏三國的長城連成一片,開創了中國修繕長城的先河。

無論哪一個朝代,鞏固邊防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晁錯曾上書漢武帝,大意就是讓他管理好長城邊事,首先使外夷不敢入侵,才能治國平天下;北魏的高閭也曾奏諫過統治者,大意也是如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文人武將早已認清長城的重要性。此時的長城,不僅表現為堅固的防禦工具,更深一步地說,是人們那顆希望安定、太平的心的寄託。

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清代。眾所周知,清是滿族人創立的——也就是前面說的「外夷」。值得注意的是,當年的滿人就是越過長城,浩浩蕩蕩地打敗漢族並奪得了天下的。這對於那時的統治者就有一疑問:長城,長城也不過如此,看我大清,還不是輕而易舉就攻了進來。這在康熙對蔡元建議修築長城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來:「且長城延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康熙,他主張人民團結起來眾志成城,這就是最堅固屏障了,何必勞民傷財,大興徭役?看來,我們的這位皇帝還是蠻有人道精神的。可他當時到底是「人道」還是「自傲」,誰人說的清楚?正是由於這樣,可以這樣說:直到現在人們對於修長城的利弊問題,仍存在激烈的爭論。前不久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他是站在康熙一派的,起初是很震驚,爾後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像秋雨先生這樣的文人墨客,對「人道」的理解應是不膚淺的,或許也就看得很淡。這些,在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等書中都可以看出。

然而,我要說的是,我對余先生的看法還是略有微詞的。

長城是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力量的象徵。修長城雖然艱難,但到底修起來了,而且修得大氣,修得酣暢淋漓,修得讓世人嘆為觀止。這代表什麼?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毋庸置疑!我們可以想見,當初那幾噸重的巨石是怎樣通過兩個脆弱的肩膀扛上去的,又是通過什麼方法使兩塊青石天衣無縫地銜接在一起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就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想要做成這件事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在人類文明尚未完全開化的古代。中國人民以超乎尋常的堅毅和智慧,用累累的白骨築成了舉世矚目的「世界第八大奇蹟」。與其說中國的文明開始於黃帝時期,不如說其開始於這裡。因為,一個民族文明的真正開端,在於一個民族精神人格真正建立之時。而此時的中國人,已在苛役的折磨下砥礪出了真正光輝的人格,鍛造了堂堂正正的民族意識。中國的民族精神正在於此,中華民族的可愛也正在於此。

其次,長城是一座促進民族融合和交流的橋樑。正是長城的存在,我國北面極少患事。即便有,中國也是占著上風的;有這麼好的地理位置,俯瞰環境,疆域一擴再擴,而這些民族看到中國制度如此先進,中國物產如此豐富,都絲毫不後悔當初的稱臣,反而樂於被這樣一個國家領導著。而這一切,最初,只是因為長城的氣勢讓睹其真容的人怎敢睥睨!這樣一來,長城就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了,這是一個有關國與國,族與族的大問題,在今天,可稱作是國家大事了——外交關係。由此看來,那時的長城地位,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外交部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超越了某些物質性的東西的。當然,也有民族依舊輕視長城的,但它們的下場,只能由歷史去記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長城更是一座文化藝術的寶庫。文化,本應是一種提醒和思索。正是由於長城的存在,我們才會去思索一些更深沉的話題。這些話題不只是關於長城本身的。因為,我們在長城身上,看到了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朝代的更迭,疆域的損益,都可以在長城身上找到例證。長城,更應該是一種思索的積澱。正是我們在它身上看到了太多興衰,那麼,我們該怎樣才不致於重蹈覆轍?該怎樣才能讓北方的這座堡壘始終如一,巋然不動?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值得思索。因此,長城也就成就了文化,文化也就成全了長城。我們不能讓文化生態系統荒蕪了才去拯救,而要時時刻刻記住我們的使命。有人說得好,一個國家最怕的不是失去疆土,不是戰亂不堪,亦不是奸人當道,而是文化。只要文化不流失,這個國家就永遠不會滅亡。只有當文化真正西去時,也就是這個民族氣數已盡時。文化,是這個世界上最脆弱的工具,也是最犀利的武器。

現在很為長城感到悲哀了,因為今日的長城,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矣。現在的它,已經「淪」為人們遊覽的景地。昨日的古道,今日只看得見滿眼的照相機和指手劃腳。我們似乎已失去了對遠古文化虔誠的尊敬了。

不知道這是長城的悲哀,還是中華民族的悲哀?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我們當代人,真要好好反省反省了。

文化,我們都已經抓不住這個詞了,不是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