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跟科學有關的讀後感

跟科學有關的讀後感(一)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奇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痲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跟科學有關的讀後感(二)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許許多多為人類服務的科學家。()他們是人類的精英,是社會文明和自然科學發展的先覺者,開拓者,貢獻者。他們中每一位的背後都有說不完的艱辛,他們的人生旅程和奮鬥經驗,肯定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們的生活並不比我們幸福,他們的智商並不比我們高,他們也沒得到過神仙的幫助,他們只是普通的一員。那為什麼他們有如此大的成就呢?因為他們自強不息,絕對不放棄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被稱為「橋樑之父」的茅以升從小就有當建橋建築師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發奮讀書,終於有一天,他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了。可當橋剛剛造好時,政府卻無奈要他炸橋,原因是為了不讓日軍利用大橋。12月23日,隨著「轟」的一聲新建的錢塘江的橋被炸斷了。茅以升長嘯發誓:「不復原橋不丈夫!」茅以升為日後修復大橋之用,將建造大橋的一圖一紙每份資料,全部珍藏起來。他盼啊盼,終於盼來了抗日勝利。到了1953年,錢塘江大橋全部修復,他終於實現了他的諾言。

婦科專家林巧稚5歲喪母,跟著父親,繼母和眾多兄妹生活。小時候的她學習成績好,在班中樣樣拿第一。19歲的她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有了做外科醫生的夢想。她決定去協和醫學院讀大學,可剛讀5年,父親就因為腦溢血而死。後來她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不久之後,日寇占領了醫院。她便開了一家「診療所」,6年還不到,救護病案就達8887個。她終身未婚,為婦女兒童的健康和幸福操勞了60多個春秋,親手將5萬多個小生命接到人間,救護了無數個病人和產婦。為此,她沒有節假日,生活沒有秩序,休息沒有常規。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有著茅以升,林巧稚這樣的精神的對人類有貢獻的人。他們為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前進。我要向他們學習,將來成為一顆閃閃發光的星。

跟科學有關的讀後感(三)

介紹了各種科技發展上的利與弊,告訴我們人類發展高科技的時候,相對的,也帶來了對環境、生物和地球帶來重大的影響,例如: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地球因為人類的工業活動,大氣中廢氣增多,溫室效應和酸雨的問題日益嚴重,造成河湖中生物的死亡、建築物腐蝕和全球暖化等生態問題;另外,器官移植雖然救活了許多人,但社會卻付出極大的醫療成本,也出現許多不好的現象,像是買賣器官、克隆技術等……而未來人類該如何在科技發展和人類福祉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是人類現在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經說過:「科學進步是一種悲喜交集的福音。」這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比喻。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個世紀裡創造出比歷史上其他所有時期所創造的總和還多的財富,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每每傳來佳音。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就擺脫不了農業社會的貧窮與落後;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沒有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工業革命;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就沒有我們當今的電子時代和五光十色的舒適生活。然而,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兩重性,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介紹了各種科技發展上的利與弊,告訴我們人類發展高科技的時候,相對的,也帶來了對環境、生物和地球帶來重大的影響,例如:台灣從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地球因為人類的工業活動,大氣中廢氣增多,溫室效應和酸雨的問題日益嚴重,造成河湖中生物的死亡、建築物腐蝕和全球暖化等生態問題;另外,器官移植雖然救活了許多人,但社會卻付出極大的醫療成本,也出現許多不好的現象,像是買賣器官、克隆技術等……而未來人類該如何在科技發展和人類福祉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是人類現在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