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家園讀後感(一)
以石頭為知己。「天下蚩蚩,鳥驚雷駭」,世俗更為澆薄,人心更為險惡,到處是弄人,到處被人弄。他在接受上級的研究專題進行敦煌學研究之時,一個人於古墓里臨摹,他感覺自己被活埋了,周圍的古人都是活的,唯有他是死的。為了逃避孤獨寂靜,他翻出了夾邊溝沒被搜出的碎紙片的記錄,並繼續寫起來,明知道是在玩火兒也顧不得了……他言道自己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
艱難的無聲的抗爭,只為了靈魂清醒,不想把元神祭出去。僅僅四年好光陰,「文-化-大-革-命」開始,他的牛棚生涯也隨之開始了。此時他已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生活在路上,也在自己心內……他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
牛棚的日子裡,他們被勒令為偉人像噴漆,被監工用噴槍頭淋得滿頭滿臉一層洗不掉的小白點兒,這時候的高爾泰用上衣包著頭,從小孔隙看這些海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彎腰低頭努力勞作的樣子,像看西洋景兒。讀這樣的文字,你會感到荒涼無邊。人不能自保,只有將心藏在暗角里,看一切「顛玄玄於道流」,無辜的是眼睛,抹黑的是心靈。人世間命運的畸零隨處可見,王侯將相草芥小民,當風行水上,同為一景。
「五七農潮進山開荒,抓捕黃羊有了狩獵經驗之後,他說道:」通過抓捕黃羊,心也越冷越硬,原來變了野獸之後,生活會好起來……「食草的斃命,食肉的內心沒有懷刑之懼,居然能行得通,生活好起來……多麼意味深長的五個字,你沒有看到心靈深處燃透的灰燼,只覺著鼻子很酸,為了高爾泰,為了自己無數次扮演的食草動物無辜見憐……高爾泰是用泥污的肢體,帶著創傷的靈魂,爬出那黑暗的隧道,因而他後來偷渡出國,更深的感喟」奴隸沒有祖國,我早已無分天涯「。幸好他有賴以生存的繪畫天賦,養家餬口,」與胡僧話落花「,桑榆晚景還堪安慰。
《尋找家園》是時代的縮影,政治掛帥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聲甚囂塵上,然而卻是吾國幾千年歷史的重複,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許高爾泰是頑固的石頭,傲骨嶙峋,於這種大環境下的遭遇更為深刻。讀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覺藍火在沙漠上流動,無序的噩夢和看不見的鬼手隨時伺機而動。人性的卑劣處處可循,他是一個孤獨的孩子,無意中卷進一個黑洞,心靈尚在懸崖吶喊,聲音更為淒烈,因而他的家園是漂泊的,虛無的,他用一生去尋找。
政權的不穩固,才是國家罹難的根源。人人畏政猛於虎,想不卑微都難。高爾泰張賢亮們,是木秀於林的一大批良材,被時局扼殺,有的寧可枯萎有的寧可做莊子筆下的大而無用之才。人生的意義於他們就如同水中的魚,冷暖自知了。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高壓下的失意,年華的蹉跎,生了老繭的心靈,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狀態。從人文情懷去觀察,我們國家總是被政治」雨打風吹去「,多災多難病體纏綿,還遑論什麼人文價值,民族精神。我很喜歡作者論述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一段文字,魏窟的飛揚流動,唐窟的恢弘華嚴,宋窟的清曠蕭散…越往後,人物形象越猥瑣,氣象也不莊嚴,這令人產生一種消亡感,不止是我們的文化,還有我們的信仰、人心……
忽然滾過心頭一句很矯情的詩「春風豆蔻知多少,並作秋江一段愁」。
尋找家園讀後感(二)
不知為何,我在剛剛看完高爾泰這本書得自序時,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鄉愁》,那是台灣與大陸的思念。遊子久在家鄉之外,接觸的都是與成長不相符的境界,或許會有新鮮、開闊之感,但是總歸是有著一種埋藏在血脈之中的思鄉情緒。只是這種情緒,有的人纏綿、有的人清淡、有的人時百轉千回的懷念、還有的人是刻骨銘心的沉重,這是因為出國的原因與目的不同吧——因鍍金而海外求學的思念比得上因為逃亡而背井離鄉的情感麼?或許之間並沒有什麼可比性吧。一個年代離我們遠去,我們感受不到那個年代的風光與洶湧,也體會不了席捲沉浮於歷史長河波濤之中的喜樂與哀愁,因為那是歷史,與我們有著時間上的分離,顯得那麼的遙遠;又因為那是歷史,與我們有著空間上延續,又讓我們感覺那麼的貼近。歷史與現今,是前後的繼承,還是因果的循環?我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確信。只是在學者、文人的筆下去窺視那其中的痕跡。我喜歡看自傳,因為那是時間自己留下的特殊片段,留給一個人、一些事的特殊痕跡,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判去改變作者本人的視野,從而在這裡有著那些冠冕堂皇歷史之中尋覓不到的暗影。那是一個人的反思與記憶,因為其中的前因,使得我們不能因為過去而去忽視抹平。有過太多的事情,由於時間的遠去而被人漸漸淡忘,也因為群體利益的刻意隱瞞而轉換了後人對他的認知。唯一不可磨滅的是個人心中的記憶,或許會有所偏頗,也許會因此殘酷,卻因為個人的真實接觸和透徹體會而更加貼近閱讀者的心扉。但是書中因為敏感的程度,有著不必要的刪減,讓人遺憾。書中每篇文字的點滴,就如同是一個散漫的畫家,隨心所欲的幾筆圖畫,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組成的一幅完整的畫卷。靜可,動亦可。從兒時的生活片段……
尋找家園讀後感(三)
勇士敢於面對慘澹的人生,因為他沒有失去信仰,()因為他有著堅強的信念。這份信念,這種信仰,隨著世事的變遷,它變的越來越堅定,即使身在陰霾密布的,或者萬里無雲,或者烈日當空的,或者大雪紛飛的環境中,它依然如此—堅定不移。勇士不僅僅追求的是肉體的上的存在,同時還追求著精神上的充實。他不是那種在惡劣的環境中,只有求生本能而忘記追求再次靈魂上的復活的人。當然在人生的陰霾漸漸散去後,他還是繼續堅持著自己的事業,堅持的自己的信念,只不過這份信念中多了祥和,多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個勇士—我最近在讀了《尋找家園》後,才正真認識到的一位美學家—高爾泰先生。
初次聽說高爾泰,還是在羅丹藝術論課上聽林老師說的,並推薦我們看看高爾泰的《尋找家園》這本書,當然當時是一臉的茫然,以為此人跟那些普通的學者一樣,只是寫寫那些學術型文章。但是看了《尋找家園》這本書的前幾章之後,深刻的感覺到自己想錯了,這根本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人生電影的再現,裡面酸甜苦辣腥,五味雜陳。我在看了這本書後,感覺高爾泰老先生的人生,曲折豐富,幸酸幸福。也許我們這輩人是沒有辦法去再經歷,即使可以那也經歷不了,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是無法複製的。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們能感受到那個年代。那個年代正是我們的父輩們,提及的少之又少,有時候提及的時候也是隻言片語。
高爾泰先生用文字把自己的人生經歷描繪的淋淋盡致,使我們感覺感同身受讓我們感受著他童年快樂,但是快樂中帶著那麼苦澀,戰爭破壞了故鄉,流離失所,在孩提時的高先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經歷過殘酷的戰爭,讓高先生在以後的流放夾邊溝的生活中依然是那樣的堅強,讓人感覺到他頑強的生命力,讓人肅然起敬。在夾邊溝的生活中,人與人相互揭發,陷害,讓每個人都感覺到身心疲憊,但是老人家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了,不能身體活著但是靈魂卻走向了死亡,只有拿起筆不斷的寫著,記錄著,讓自己的靈魂慢慢復活起來,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活著,於是他用各種辦法把自己想說的記錄下來,當然這個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中是冒著危險,但是正是這種行為,告訴了我們什麼叫追求精神的復活,什麼叫信念,什麼叫信仰。閱讀《尋找家園》並不是快樂的事情,閱讀這本書是對我們的人生多了一些警戒,讓我們感覺到即使生活不是一帆風順時候,請你要堅持,堅持自己,堅定信念,堅定自己的信仰。
《尋找家園》是一個視窗,一個反映中國社會的真實的視窗,將政治大背景下的中國現實投射出來,從1957年高先生髮表《論美》後被打成右派,在到後來的發配夾邊溝,在夾邊溝調到敦煌莫高窟工作,有倖免於在饑荒中餓死,文革中又被打到,平反後回蘭州教書,84年被無端停課,不讓帶學生,又被南大聘用,直到最後出國定居美國。最後才能讓這本書於大家見面。所以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僅僅是讀它裡面的內容,我們還要對它裡面的東西做一些拓展,我們不是要知道高先生出過什麼書,什麼時候遭遇了什麼不幸,我們是要學習到高先生身上那種勇士的精神,敢於面對生活,敢於面對挑戰,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堅持活下去,堅持信念信仰。高先生也是一個勇敢的戰士,揚棄」積澱「是高先生一直所堅持的中國現代美學,即使在這個戰鬥的道路上荊棘密布,他還是義無反顧堅持到底,這種勇士的精神,我想正是在他早年的艱苦環境中鍛鍊出來的。我們都知道人的精神是有個承受極限的,超過了這個承受的極限,人會崩潰。但是高老先生在夾邊溝中過的這種在精神崩潰邊緣徘徊的日子,周圍的人,周圍的事,讓一些人慢慢迷失自我,失去了靈魂,等同於行屍走獸一樣,用高老先生的話來形容:」是坐著等死的。「生存的尊嚴,人的行動自由,言論自由,甚至精神自由,都要受當時的政治環境的壓迫,不僅如此,還要瓦解你的意志,摧毀你的人格,直到最後你連最後一點尊嚴都被拿走,你還是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文藝知識分子。這便是高老先生經歷的,那夢魘般的二十年,傷疤依然血肉鮮紅,《尋找家園》不是為了發洩心中的不滿,也不是為了害怕忘卻而去紀念,而是為了將那一段苦難記錄。正因為高老先生,我們有幸深刻的形象的了解那段苦難的歷史。
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會經歷很多事情,正可以說是命途多舛,但是我感覺前面說的高老先生是曲折豐富,幸酸幸福的。正如高老先生可以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拿起畫筆,畫自己想畫的東西。用文字和畫,來扞衛自己的尊嚴,在苦難的二十年中,僅存下來的那一絲的尊嚴。那個時代的人,多的是無奈,為了明哲保身,為了生存,選擇沉默不語,有的人甚至變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變成別人利用的工具,而高老先生也不是全身而退,那種傷害深深的刻在他的內心中,猶如一把尖刀一刀一刀的刻上去的,刻的同時還留著血,更甚者在那個傷疤好的時候,還要把它跳開讓鮮血再次噴涌而出。他聽力不太好,但是每當周圍只要有人說到高爾泰的名字的時候,他能立刻反映,清晰的感覺到有人在叫他。讀到此處我們無不感覺到這種傷害已經刻入他的反射神經,他就像一直受傷的,筋疲力盡的獅子,但是在聽到獵人的腳步聲的時候,立刻驚醒,逃走。即使是風吹草動,亦是如此。這不禁叫人對高老先生油然而生一種憐憫之心,並仇視著那些出賣,背叛,利用高老先生的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事的變遷,步入晚年,定居異國他鄉,多的是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多的是對過去人和事情的包容。我們在《尋找家園》中看到,高老先生的姐姐,指著當年批鬥陷害他父親的人的時候,竟然失去了仇恨之心,很淡然的看著仇人,眼裡看到的只是歲月不饒人,即使是仇人又能怎麼樣,歲月已經在一點點的腐蝕著他。所以我感覺《尋找家園》這本書其實非常沉重。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越往後讀,我越感覺它使我有種壓抑感,這中感覺來自對高老先生的漂泊起伏的傷感,還有通過他一個人經歷,展現折射出那個時代的人的滄海桑田,倍受那個時代政治迫害。歲月這把刀在每時每刻都一刀一刀的雕琢人,即使作者面對自己的仇人,心裡多的是一份寬容,也許這正是歲月刀刀催人老的結果,老了人的心境也靜如止水了。
但是對於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帶自己的信念,對待自己的信仰,高老先生始終矢志不渝,我們看到了《論美》發表後,他被打成右派。但是到後來的他揚棄」積澱「的中國現代美學。無不透入這位老人在苦苦的追求,也透視出老人家的戰士精神。更難得的是老人家在《尋找家園》中,寫出了人性在險境中種種微妙的博弈,是人性在險境中的真實的一面,也是人性讓人們為之悲哀的一面。但是老人家卻能坦然面對種種險情,我們知道被發配去夾邊溝的人最後能回來的所剩不多,這也讓我們對老人家為什麼自稱為」戰士「,有了更深的體會與理解!
發配,流亡一直伴隨了高老先生幾十年,甚至在八九年老先生還被被捕入獄,但是一切的一切,沒有將他的激情磨滅,有時候甚至將他的激情,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信仰,信念推到了頂峰。我們年輕的一輩人,真的應該好好學習,好好領會老人家所寫的這本書的精髓。這是一本幸福與苦澀,血與淚,愛恨交錯,讀到最後還感覺到絲絲淒涼滲入骨髓,還有很多很多的無奈。但是書中還流入出堅韌不拔的氣質,也告訴我們面對困境,終究有雨過天晴的一天,陰霾散去,柳暗花明,黎明會到來,正如老人家現在能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就是因為他一直以來的孜孜不倦的堅持。如果在困境中你迷失了自我,苟且偷生,靈魂泯滅,等你熬到黎明,你會發現你自己已經死在了深夜,靈魂已經被黑夜慢慢吞噬,即使到了黎明你已經跟行屍走肉無所區別,唯一能得到肯定的就是你還活著而已。
讓我們跟這位勇士,鬥士,戰士一路走下去。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信仰,學會包容,追求自己的追求,堅持不懈。為了藝術,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