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後感(一)
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將一件事物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
在「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中,對於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用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則是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從經濟、科學、美感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在「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從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結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從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我們可以學到看待一件事物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看,並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談美》,我想,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談美讀後感(二)
最近幾天,我爸推薦朱光潛的《談美》給我,我隨意地翻了翻,發現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著懷疑的態度讀了起來,讀完後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於現在和過去的態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麼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麼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現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啊!小小的《談美》,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著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裡,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談美讀後感(三)
什麼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於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於美、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於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併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於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於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於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穫吧。
這本書是以信件的方式組成的,大多都是給讀者的回信,因此也就比較淺顯易懂。()在「知識連結」一欄中,編者提到了許多有關學術方面的美的知識。這讓我們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關美的知識。
雖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幫助。
例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社會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並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境中,而不能與環境相脫節。在這裡,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像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