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從國小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已經進入了我的意識當中,曾經有一段時間還特別喜歡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那個時候還試著背過幾個小段,感覺挺有韻味的。
高中的時候,看過魯迅先生的《祝福》,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給震撼到了,細微的描述與引人入勝的諷刺,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情緒,我不願相信舊時代的黑暗與欺壓,可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的那一個個鮮明角色,讓我不得不承認了現實,之後陸陸續續就開始更加關注他的作品了,魯迅的選集故事很多,題材很多,人物很多,原本我以為我會將他們混淆,可是我記住了他們。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敢於正視慘澹的人生」,我認為魯迅先生作品最具價值之處,就在於其改造「民族靈魂」和中國社會的思想。魯迅先生為現代文學刻劃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瘋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為國民弱點象徵的「精神勝利法」的體現者阿Q;帶著滴血的靈魂走向地獄的祥林嫂;還有閏土、華老栓等等。他不但寫出人物的「血肉來」,而且表現出人物「靈魂的深」。
在這其中,我最感到震撼的還有《狂人日記》,它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他人對他的「迫害行為」,在《狂人日記》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在這裡。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
魯迅選集讀後感(二)
最近,我捧著《魯迅選集》如痴如醉地看著,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我看得津津有味。
我對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文學功夫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我愛不釋手地翻看著從第一篇《吶喊》到第二篇《彷徨》,清淡的墨香鑽進我的鼻孔里極為舒服。我真想一口氣把所有的知識全部吞下去。課餘時間,我就掩上自己的房間美滋滋地閱讀《魯迅選集》。()一次次被魯迅先生的睿智卓識深深折服。看著看著,一行醒目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一個人在物質上固然沒什麼大不了,怕就怕精神上貧窮,我很開心,因為我做到了人生唯一的目標。魯迅先生的文字遒勁瀟灑,剛勁有力,我由衷敬佩。
書籍是炎夏的陰涼,是嚴冬的炭火,是治狂醫驕的良藥,是靈魂的伊甸園。
我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了向上的力量,我要將這種力量化作一種學習的動力,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明天更加美好,我將更加努力,奮發圖強。
但願天下無盡書,化作生生世世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