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一)

教育是一個具有複雜內涵的概念,曾經有無數人考察它的意義。《什麼是教育》這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為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涵義,結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1、什麼稱得上是教育?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麼?4、滿足什麼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但我們發現,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涵,因為教育的複雜內涵與外延,實質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為五個性:事實性、系統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麼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在閱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係,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為,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脫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二)

剛開始看雅思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時,我感覺這本書的理論非常艱深難懂,一點都看不懂,可能也與我平時很少看教育理論方面的書有關。但是慢慢地讀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從這本書中感受到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等。雖然這本書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非物慾誘惑下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傳授、意志行為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實踐和不斷嘗試。」

「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認識和認識的堆積。」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對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

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簡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們會背詩,記得各個朝代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記得元素周期表,記得數學公式,記得各個省份的簡稱,但現在呢,我可以說我已經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識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一直只是在強迫寫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真正意義,很多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像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觸及靈魂的教育才能長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人不只是經由生物的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人的教育重複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在個人賴以生長的世界裡,通過父母和學校的有計畫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學習機構,做後將其一生的所見所聞與個人內心活動相結合,到此為止,人的教育才成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藉助於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著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合為一體的話,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

教育幫助個人自己的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上大學之後,我非常渴望自由,極其反感被逼迫。喜歡上的課我會很認真聽,不喜歡的或者沒意思的課我不會逃課,但是會在下面玩手機,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學學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常常感覺不到學習的熱情和意義呢?我想因為我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學習,我想成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從別人。我們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原創的,可是很多人最終成為盜版,看到別人去考證我們也去考,看到別人參加某個協會我們也去參加,其實有多少人是在做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呢。很多人被壓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從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義的事。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讓自己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掘,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義。上大學我學得最認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個學科,而是一項體育運動---輪滑。輪滑是我從小就想學的東西,可一直沒有機會,上大學看到有輪滑協會我馬上就加入了。在學滑輪的過程我滑倒了無數次,也比別人學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是我喜歡做的事。當學會輪滑後我常常會自己在校園裡滑,那是我放鬆自己的一種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感到開心,那件事也才賦予你真正的意義。

什麼是教育讀後感(三)

《什麼是教育》一書是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著,通過老師的入門引導和對此書的閱讀,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識。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質是一種技能的培訓。比如,在國小時,老師教我們怎樣讀漢語拼音,怎樣做加法減法。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其教授的方法也並不是循序善誘的。語言、數字等作為人們揭示自然,進行交流而發明的一種符號,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兒童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對於這種抽象符號的理解會很吃力。我記得當時有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內),對於乘法、除法的原理模稜兩可,而老師並不會讓我們去理解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們作對題就可以,最後,我不得不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付這些抽象的符號。現在想像,這種做法一方面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為什麼這樣說呢?

死記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們的考試題目,靈活變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於我們沒有理解原理,沒有掌握為什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當遇到完全陌生的領域時,就不能解答了,何談創新呢?這種問題現在已然存在於各種教學活動中。

雅斯貝爾斯在其書中將教育分為了經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經院式教育「僅僅限於『傳授』知識,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屬於此。師徒式教育類似於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說,以師生間的平等關係為基礎,通過老師的引導,「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這種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質。如前所說的「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只能稱作「技能的學習」,就像剛剛出生的雛鷹,必須儘快在「父母」的幫助下學會飛翔,否則,它無法生存。但人的教育,應該遠遠不止於此。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狼孩的存在說明社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因此,通過教育,了解歷史,將歷史活動或者說是社會活動與個人的內心活動相結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產生對於自己和整個人類群體的認同感。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書中說:「教育正是藉助於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一個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和為一體的活,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

根據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教育必然會伴隨我的一生,同時,它一定是一種互動的活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