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八法則這個說法,其實很早就有點了解,但是具體的其實不是太明白如何操作或者說,如何運用這個法則套用於工作和生活中。
今天看了一本《效率是搶出來》的書,其實書裡提的很多觀點,平時大抵是知道了的,只不過不是太過於的受到關注與重視。用了三個番茄時間看書,有兩點挺讓我受用的。
一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對於這個概念我想百分百的人都會贊同,所有人,任何人都是這麼想的。只不過在事物進行的過程中,大家是如何來對待這個觀念,並且是如何來應于于工作就得交流了。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對我們家任何時候都亂糟糟的情況有點感想。
「永遠不要「隨手」把東西暫時先放在那裡,因為這麼做的話,就意味著過一會還得把它放到正確的位置,並且把一件事情做了兩次。」現在因為中午不回家,所以大掃除與整理房間的事情都在每周做,而每周面對沙發,衣櫃,桌子上亂七八糟的所有所有一切一切的時候,我真是咬人的心都有了。三個人真的很能整事,衣服,雜物,工具,書,筆,本子,玩具,到處都是。而我反思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首當其衝的是我與女兒。小孩子且不說她目前除了尋思如何玩兒得有樂趣外,她哪裡還會想其它的啊。作為一個三十多的女性來說,這種「隨手」的事情就值得檢討了。以前常常在出門的時候找不見關鍵的東西,比如鑰匙,比如手機,比如忘記需要帶的東西。在經歷了種種翻箱倒櫃的找尋之後,我開始把一些經常要用的東西尋找一個固定的放置點,把第二天要帶的東西頭一天晚上就準備好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或者與鑰匙放在一起,這樣一來,出門的時候爽快多了,心情也不會因為糾結的尋找而愉快起來。我想接下來我該應對的是我與女兒隨手放東西的事情,因為事實真的是,如果東西不一次放在正確的位置上,那麼就意味著家裡會堆滿了東西,而且會繼續在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應該放在這兒的東西,還會讓本來應該休息的周末變成嘮叨的勞動日。而改變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則應該是:拿出來使用的東西,都不能給自己一個「先放著吧,等會收」的糟糕理由,而是時刻提醒自己,讓它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二是精典的二八原則。百度了一下,最核心描述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多數,卻是次要的。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把它套用在女兒的教育身上呢?比如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習慣、性格、愛好等是其成長中的最為主要的,甚至可以控制以後發展路線的關鍵性東西。那麼是否這就是一個孩子身上最重要的「二」呢?是否只要把這些地方的教育抓好抓緊,就完全可以不必要再跟在她身後不停的嘮叨說教了呢?
這個原則看起來很有用,因為可以歸納觀察具體事物的關鍵點,從而能提高效率與效能。但是這個觀念看了看也了解了一些,還不是很能熟練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