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我在美國讀高三讀後感

我在美國讀高三讀後感(一)

暑假,老師介紹我們去讀一本好書,我選定了這本和我年齡相仿、正在讀高中的康安琦的《我在美國讀高三》。我想,該會是什麼內容呢肯定會有戀愛章節吧應該還有「洗盤子」之類的艱辛與奮鬥般的勵志吧抑或是又一次遭受歧視還是我猜測著,在猜測中我讀完了這本書。在一個桂香飄遊,圓月高掛的夜晚,我輕輕的合上了這本書,靜靜的用心慢慢品味著。

全書篇幅較短,內容簡潔,通俗易懂,圖文並茂,似如我們寫的周記或日記,沒有刀光劍影,險象環生,沒有纏綿悱惻,轟轟烈烈,更沒有幫派分裂、侮辱污衊;但它不瑣碎,能讓人一讀到底。「簡潔而不失文意,說小事而露真情,言學習而知不足」,就是本書的特點。全書分為四大部分:我在美國有個家、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彼岸的陽光下成長,且待重逢。主要講述了「我」作為交換學生去美國讀高三到畢業後回國這段時間內,「我」所遇到的如家般的厚待,所經歷的讀書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日常小事,從中流露出的是濃濃的愛和感動。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般的真實與快樂。也讓我們更加了解美國,並且更加愛中國。「我是一個外國人,只有幾張證明而已,但卻能得到美國接待家人一樣的接待。凱西、湯姆、薩米熱情的歡迎,並且在各方面幫助我。帶我認識美國朋友,幫我介紹美國的學校體制,幫我介紹老師,教我做點心,饒有興趣的聽我講中國的事」這一切都顯得那麼的親切、真誠。一個離開家人、離開家鄉、離開祖國的十六七歲的女孩,她難道不孤獨嗎不想家嗎想,肯定想,肝腸寸斷。可是這美國的「家」淡化了她的思念,撫慰了她那「抽到斷情情更濃」的心靈。有人說「這體現了人性的光輝」,但我更相信這是國人贏得尊嚴、贏得平等的最好詮釋。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難道沒有留學生嗎可為什麼在他們的文字裡就讀不到洋溢著這麼和諧、快樂的文字呢《圍城》中的「海歸」的沉悶、郁達夫那「沉淪」、郁達夫的「壓抑」為什麼俯拾皆是

我不禁想起了魯迅,針對30年代的中國社會狀況,魯迅先生用他那犀利的筆諷刺著當時的國人不知恬恥的一路賣國「送去主義」、葬國「拿來主義」、被「拋來主義」。讀著先生那鏗鏘的文字,我們總是憤怒,久久不能釋懷。先生是帶著滴血的心寫就的,所以在滴血之餘,先生清醒的倡導有志的國人,「『送去』之外,還得『拿來』。」今天,我想,先生如果地下有知,看到我們的國人與外邦之間的交流,臉上一定會露出「放心」的神情,中國人終於有了平等的力量。

身邊總有些人迷外國,津津樂道外國,卻沒有真正了解中國自己。一開口總是「人家美國的教育制度不像中國,高分低能,一群廢物、書呆子」。我真想用先生的「匕首」刺那群崇洋媚外的瘋子。誠然,他國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汲取的地方,我們要「拿來」,可是我們的教育真的就一無是處嗎從康安琪的敘述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很多外國人不如國人的地方。「我是天才嗎」章節就明顯的顯示了我們的能力。她用問號作尾表現的是作者的謙虛及對瘋子的棒喝。「張衡、陳景潤、錢學森、袁隆平」難道不是中國的天才嗎不,是世界的!神州一號,二號七號這些曾經的「天方夜譚」難道不是中國人智慧嗎本書這樣的章節還有很多,作者只是客觀敘述。我想那些秉承「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國人是不是該臉紅呢是不是該清醒一下,國家的富強不是靠我們用幾句鸚鵡學舌般的「見地」就能振興,就會強大的。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做自己!

當然,那些盲目排外的國人也應該換種眼光來欣賞外邦了。在國外,不是只有壓抑、沉淪、苦悶,我們也可以贏得真誠的友誼。因為我們與他們有了共同的語言,可以產生「共鳴」了。

想著想著,我把頭埋進書本,為以後的「送去」之外還得「拿來」做好準備。去汲取「天才」們的智慧,為下一個「天才」的誕生汲取墊腳的養料。

我在美國讀高三讀後感(二)

看一本書,能有這麼深的感觸,實在是不太容易的事。習慣了每位作者的喧譁和鋪張,也逐漸在冷觀里漠然於新的探索。可是在我看來,我想只要深有感觸就算是好書。這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無可挑剔

作者是以日記的形式細緻而真實地描述了這樣一位中國高中生在美國留學上高三直至順利高中畢業前前後後的學習和生活經歷。優美而樸實的文字中無不透露出美國的高中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美國高中生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等等。文中附有大量作者本人拍攝的圖片,非常生動而有特色,同時折射出了作者快樂的充滿美國韻味的留學生活。在學期內,寄成為學生的另一個家,老師及同學生活、學習在一起,就像一家人。在這種24小時學習環境下,讓老師及教職員能掌握每個學生在教室、在賽場,或宿舍的情況。允許教職員和學生分享課堂內外的生活。寄宿學校的畢業生多認為寄宿學校檢驗數獨一無二、難以忘懷的,學生在這個校園區內生活、互相學習、彼此包容,並為之貢獻每個人的能力。

西方教育理念認為,孩子通過平衡的工作和系統的生活,從中得到的學習經驗會建立一個健全完整的人格。其本質是反攻利的,是追求人的潛能在更高層次上的自由發展。教育只有灌輸非功利性的創造精神,才有可能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培養出一流人才。而藝術是獨特的、美麗的、富有創造性的,能以準確、生動、鮮明和優美的形象來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境界。受到藝術薰陶的孩子,心裡多的是愛與美。所以他們學習的並不僅僅是藝術理論、技巧,更重要的是對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帶給他們的延伸了的想像空間和啟發。這種薰陶,暫時是看不到效力的,但影響深遠,潛移默化,漸漸表現在他們的學習中和思想上。美國整體基礎教育思路重視公民素質,追求人潛能的充分發揮,發展人的想像力、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手段是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以豐富思想、鍛鍊思維、發展表達能力,培養是以整個人為核心的。當一個人作為個體,他的整體層次提高了,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但更讓我驚奇的是,有些美國中學生連拼寫都搞不清楚,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一批,所以,任何事情都具有倆面性。

由於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在國內讀三年高中,往往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而被動地學習一些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高分低能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別是高三,基本就是為應付考試而學習。出國讀高中,可以避開高考的壓力,用寶貴的時間學習更實用的知識、語言,了解社會、文化。

相比而言,國外的中學教育更強調聯繫實際,也鼓勵動手實踐。如果在我們良好的基礎教育上,再去國外的中學學習,無疑是種很好的互補。除了學術課,學校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內容涉及體育、藝術、文化、科技等方面,可以培養和開發多種興趣。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從這本書中讀來的,儘管它是一本薄薄的書,但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了解,而是讓我懂得了如何對待生活,面對自己自己很陌生的地方,我們要勇敢的去面對一切的困難。

我在美國讀高三讀後感(三)

兩年前,當我拎著兩個旅行箱踏上美國的土地時,我還是一時回不過神來。聽著洛杉磯場裡的英文廣播,我終於開始確信,自己將要實現那一直埋藏在心底的飛向彼岸、闖蕩一番的夢想。 ——摘自《自序》

聊著qq,瀏覽著網頁,我總是窩在電腦前賴上一個下午。

總是看到太多的智人,他們汲取知識而不倦,且幸能享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它們形成文字,排版發行。總有一些學生捧著它們如獲珍寶,羨慕至極。呵!多神奇啊!呵!好厲害啊!

我向來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似乎另一個世界對於我來說遙不可及,不去想不去看,倒也樂得自在。可是,當我點開了一個文學網頁,看到了《我在美國讀高三》,我才終於發現,美國,離你我不遠。

美國雖然陌生,並未讓這個十幾歲的少女失望。她隻身來到這個遙遠的國度,帶著中國文化和飛翔的夢想。不會有人知道形單影隻的滋味,就像不會有人知道登上舞台的不安感受。聚光燈會不會太強觀眾反響會不會熱烈,話筒音效怎麼樣對她來說,一切都是未知的,以至於面臨起來就會緊張而興奮。

凱西媽媽,湯姆爸爸,薩米妹妹,蘇珊姨媽,吉瑞姥爺,珀蘭女士,伊頓女士,恩斯沃先生,傑西、泰勒、克里斯……他們給予的一次次擁抱,一聲聲關懷,促使她在彼岸的陽光下長大,無論是考德角的假日旅行,還是感恩 節大餐,抑或是病毒布偶製作,她受到了另一種文化的薰陶。感恩 節前的演講,則是她對祖國文化的推薦、展示,她引以為傲。

美國之行要結束了。

最後的一次畢業舞會,她穿著淡粉色的禮服赴會,縱然她翩然起舞,舞姿優美,縱然她們手牽著手滿臉是笑,卻還是擋不住音樂戛然而止時的散場。她還是要回去了,回到夢的起點,回到中國的生活方式。

可是,這裡的月亮和祖國的不是一樣圓嗎

有你們,真好!

當我看完了這本書時,好像已經臨近午夜了。

笑容,緊張,興奮,熱情,勇氣,()它們在她心中沉澱了一個彩虹似的夢,化作她心中永不泯滅的美好回憶。

我已經明白,無論你身處一個怎樣的國度,無論你是否能流利地與他們交流,無論你能否適應他們融入他們,只要你和他們一樣擁有一顆真誠的心,生活迥乎不同卻同樣會帶來驚喜。

我還在思索著,月亮如此之圓,仔細傾聽,還能聽到它微微的鼾聲。我悄悄地合上電腦,慢慢睡下。

睡夢中,我做了一個和她一樣的夢。

有夢,真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