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豐子愷作品讀後感

豐子愷作品讀後感(一)

寒假期間,我讀了《豐子愷兒童文學》,我非常喜歡讀這本書。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豐子愷兒童文學》這本書中收錄的故事,是豐子愷在70年前的《新少年》裡連載的作品,裡面記錄的是幾個喜歡美術的小孩子的經歷。

書中有很多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很漂亮。裡面的故事更是有趣極了!其中有一篇《兒童節前夜》,講了一個叫逢春的孩子和她的弟弟如金、及同學華明,三個人一起嘗試做書籤的故事。

你們可能會問:做書籤不是很好做嗎?豐子愷為什麼偏偏寫這個呢?我告訴你們吧:他們可不是用一般的水彩筆畫的,而是用山芋做的「刻版畫」書籤。他們是先在紙上畫出想要刻的圖案,華明和弟弟覺得刻圖案簡單,就先把圖案刻在山芋上,逢春覺得太便宜他們,因為這是比較容易的工作。之後,逢春自己把題字和年號給小心地刻上。接著他們把刻好的山芋粘在厚厚的黃紙上,再把黃紙放在外面晾乾。這就完成了製作書籤的刻印工具。第二天早晨,華明逢春和如金到外面爬上一棵大樹,發現周圍有很多三原色混合的顏色,華明提議:「我們用三原色——紅黃藍來印刷書籤怎麼樣?」大家覺得華明這個意見很不錯。回到家裡,華明來印紅色,如今印黃色,逢春印藍色。他們幹得很起勁兒,一直乾到姆媽叫他們吃中飯。紅黃藍三原色的書籤就這樣製作好了。

這本書大概每個故事都有寫逢春、華明和如金他們創作作品,能讓讀者從其中了解很多美術創作的知識。豐子愷先生的文字功底特別棒,故事的語言也非常生動、活潑,小孩子都會喜歡看的。我就經常讀著讀著就大聲跟媽媽說:「太好看了!」我去美國的時候,把這本書一直帶在身邊。

同學們,你想不想看看?

豐子愷作品讀後感(二)

豐子愷是一個最具藝術氣質的藝術家,他多情善感,才華橫溢。他有個雅號叫「豐柳燕」,因為他愛青青的楊柳樹,也愛呢喃不休的春燕。在他的漫畫中,楊柳與燕子的形象比比皆是,氤氳著江南水鄉的春光,天地鍾靈的才子氣息。這次,我主要就是來談談他畫中的楊柳這個意象。

豐子愷愛柳是出於偶然,他只不過看見人家在種柳,就討了一株來種,順手就常常把它作為畫材,因此看他畫的人說他愛柳,他自己也覺得與柳有緣了。所以,楊柳也便成了豐子愷漫畫中重要的元素。

豐子愷在《楊柳》一書中寫道: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你們是靠它養活的,怎麼只管高居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麼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裡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牆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在豐子愷的眼中,楊柳的精神是值得讓他為之浪費油墨和精力的。就在他的漫畫和某些工筆畫作中,先後畫出了許多風姿各異的楊柳:小柳樹,老柳樹,春之柳,夏之柳,湖畔之柳,陌上之柳,橋頭之柳,窗前之柳,月下之柳,夢幻之柳,更有詩韻茶韻兼而得之之柳……而最堪耐人尋味的,則當推《月上柳梢頭》這一幅畫作。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大抵有兩類:一類取材於日常生活;另一類呢,則取材於古典詞詞。即如「月上柳梢頭」,就是一例。且看這幅畫的五分之四畫面,全被「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線來」的柳條占滿,只在幾縷柳條的下端即柳梢處,系住了一輪低懸的圓月,而在畫面下方五分之一處,則畫出了一個垂著長長辨子的、佇立在矮竹籬里廂的半身背影,這分明在作一種期待,那是被畫題兼題款所隱去的、而又是畫面著意表達的那種期待:即是「人約黃昏後」的期待。這大篇幅的柳條則是意義無荊

因此,豐子愷畫中的楊柳,也就不再是一種景色的單純點綴,而是出於生命底部的本真關懷。我曾在網上下載了他的很多幅畫,也曾在圖書館看過他的一些書籍,多半也是因為他的插圖,但文歸文,畫歸畫,其內在的韻味畢竟是相同的。他的畫作中,大概一翻,蔭蔭柳風撲面吹來:《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的柳風是清新的,早春天氣,柳絲垂碧,山清氣爽;《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的柳風是蓬勃的,怒放的,生命與春天一同生長,生命也就鬱鬱蔥蔥了;《郎騎竹馬來》的柳風是頑皮的,天真的,歡悅中又多了幾分羞澀與溫情。《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柳風習習,《湖濱之晨》的柳風浩蕩,《一擔挑盡古今愁》的柳風晦澀,還有《女牆上黯然的一抹斜陽》,還有《小樓西角斷虹明》,還有《田翁爛醉身如舞,兩個兒童策上船》,還有《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那柳風的感覺,既不見也能看得到,既不聞,也能嗅得到,或密或疏,濃淡相宜,參差高低,錯落有致,稍加點染,情趣頗多。

豐子愷與楊柳的緣,其實還在於其師-父——弘一法師。弘一法師生前,在南普陀寺種了一株楊柳。十年的時光,風雲變幻,十年的人生,風風雨雨,十年的柳枝,搖搖曳曳,從弱柳到虬枝,豐子愷再次來到時,心中怎能不心潮澎湃?楊柳枝高卻垂望深根,先師之恩,就是那株楊柳的根,而作為弟-子的,永遠只能是根上生出的枝葉,樹高千尺,也離不開根的滋養。這寄託著豐子愷多少的深情厚意,也映照出這位漫畫大家的高潔情懷和樸素追求:他就是那一株垂枝的楊柳,眼睛是向下的,下面有根,有土地。後來,摩挲楊柳,便成了豐子愷的最愛,不止用手,更是用心。其實在這裡並不是說他愛柳,而是留戀這份師徒之情。「柳」者「留」也,這是典型的東方情結,古典情結。當然,豐子愷對於柳樹的愛並不只是止步於這個層面,更多的還是我一開始就談到的被柳樹的精神與道德所感動,由此漸生愛慕,不捨不棄。

楊柳是極富畫意和詩情的,好像是一棵從古詩中生長出的一種樹,上上下下都浸潤著詩詞歌賦。那些楊柳,也是豐子愷自己的風神與姿采——眼光向下,不忘根本。

因為其他花木「都憑仗了東君的勢力而拚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甚至於「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所以覺得可惡又可憐!暗示著人世間那些愛慕虛榮,貪圖富貴,夤緣為虐,忘恩負義的人,一樣可悲可恨。

豐子愷作品讀後感(三)

豐子愷的書我有兩本:一本是早期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豐子愷散文選》;還有一本是《閒居》,也是散文集。時常在空閒時翻翻覺得頗有些情趣,他的散文文理並茂,情意盎然,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豐子愷的散文最適合秋天來讀,正如他所說:「我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且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這是一個文人對節令物我兩忘的真切體味。他有一幅漫畫名為「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我總覺得那個天一定是秋天,如水是用以說明秋天的高浩和晴朗。秋日的午後讀豐子愷,需安坐於陽台,泡上一壺上等鐵觀音,慢慢讀書,細細品茶。

豐子愷的散文富有哲理,如《漸》:「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並說「漸」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則,造物主微妙的功夫。也只有遠離急躁和焦慮的心緒,才能細緻入微地靜觀和體悟。他寫的散文最具特色和出彩的,我認為還是他筆下動物和兒童,他寫《白鵝》、《蜜蜂》、《蝌蚪》、《養鴨》等,不僅僅是有趣那麼簡單,他賦予動物以人的性靈,那態度是對等的、尊重的。即便是寫《楊柳》、《梧桐樹》也活生生賦予它們人的某種情緒,由此可見豐先生是熱愛大自然的,是敬畏生命的。豐子愷筆下的孩童多半是自己的子女,在《兒女》篇里,他寫道:「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它在我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這已經超越了一般父愛,是一個成熟藝術家胸襟氣度闊達的流露。

現當代作家中具有藝術家氣質的不多,豐子愷先生算是這不多中的一位。豐先生十分推崇弘一法師,在《我與弘一法師》開篇寫道:「弘一法師是我學藝術的導師,我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雖說法師是老師,但豐先生的藝術造詣也絕不在法師之下。他對藝術家有自己的看法:「藝術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雲,能把自然當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更進一步,便是"萬法從心"、"諸相非相"的佛教真諦了。故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正是有了這種藝術家的眼光,他筆下的事物便有了靈魂,有了性情。《口中剿匪記》、《吃瓜子》諸篇,皆是詼諧、輕巧的文化隨筆,極有市民情懷;《潮畔夜飲》不光寫了景致閒情,還寫了人事變遷,在不長的篇幅內卻有著眾多的信息量,足見豐先生文字的節奏掌控得十分到位。通篇文章工整而不呆板,雅致而不晦澀,真不愧是散文中的上品佳作。其實,說豐子愷的散文是藝術散文也是可行的,因為那些文字實在是神秘而可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