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吶喊讀後感3000字

《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是人的「病態」的靈魂。

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痳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痳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箇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