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吶喊》讀後感

《吶喊》讀後感(一)

利用暑假,我讀了小說《吶喊》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魯迅用他的筆就起了中國人。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裡,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裡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

《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被人們作為笑料;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痳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痳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痳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民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裡,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沉睡中的東方巨龍,經過若許年的奮爭,走到了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處處勃勃生機的崛起中的中國!這是經過了幾代國人的浴血奮戰和不懈努力換來的成果,成果來之不易!以至於僑居海外的中華兒女也會發出長抒一口氣的幸福!

《吶喊》讀後感(二)

魯迅先生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魯迅先生的許多名作已成為初高中語文課的必修文章。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該自序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小說集《吶喊》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幫助。在寫作上,該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先生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在1918年5月的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報刊——《新青年》上;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亦是「吃人」的。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狂人日記》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箇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藝術手法上,《狂人日記》也獨具特色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起到了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做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痳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的痳木及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孔乙己》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柜,小夥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劃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餘,令人嘆服!

《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鬥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總之,先生的《吶喊》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所發出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真正的吶喊,在當時振興了無數有思想的進步青年,為後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為中華民族的覺醒發出了強有力的一聲,是我國近代文化史的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