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孔乙己有感

讀孔乙己有感(一)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用手挪著一點點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麼孤獨。那麼悲哀,那麼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里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後偷到丁舉人家裡。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悲劇」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現在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說明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裡讀著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後又做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於展示,哪裡都是舞台。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現在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麼沒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麼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麼無才之人可以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伯樂」?我吶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讀孔乙己有感(二)

大家都讀過魯迅的《孔乙己》吧。魯迅以這位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的人物反應了他對封建社會主義的厭惡與深深的控訴。

孔乙己雖然讀過書,寫了一手好字,但是好吃懶做,也就做不了什麼工作,最後只好去人家家裡偷書,有時還會被抓住,被人打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由此反映出封建教育對他產生的負面影響。

孔乙己去魯迅工作的酒館裡吃飯時,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又站著吃飯的人,人家問他關於他偷書看的事時,()他滿口都是類似「君子固窮」的半懂不懂的話,他想讓人通過這些特殊的語言,知道自己讀書之多。這種滿口的之乎者也正顯示了他死讀書、要面子、迂腐的性格,這種自以為清高的人,可憐、可鄙、可笑、可悲。

但是孔乙已也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慈祥的一面——分給孩子吃茴香豆。從這點可以看出雖然孔乙己的思想迂腐,可是他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覺得成人社會冷酷無情,轉而向兒童世界尋求安慰。

說了孔乙已,再說說嘲笑他的人們。這些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也受到封建社會的剝削和毒害,反而去嘲笑孔乙己身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可以看出他們是如何地痳木、愚昧無知。

魯迅用這生動的文筆以一個性格、思想迂腐的孔乙己來隱喻可惡的封建思想。他希望這削去人們正確思想的封建教育能夠消失,不再毒害人類。

讀孔乙己有感(三)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裡,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後,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後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願脫下作為讀書人標誌的長衫,不願與「短衣幫」為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於社會根源,來自於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眾人取樂嘲笑的對象。掌柜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後,眾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柜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