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意中讀到一本曾國藩傳記,使我頗有收穫,也改變了之前對清朝官員皆是腐敗無能的印象。曾國藩在晚清時期雖充當封建統治階級的工具,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客觀上講違背歷史發展自然規律,但其在修身、治軍、治家等方面的確頗有建樹,也為後來許多政治家所推崇。在此記錄下自己的一點心得,希望能給和我一樣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輕人些許啟發。
曾國藩29歲中進士進京為官,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都是以一個憤青的面目出現在世人眼中。當時的清王朝是一個病勢危急、行將就木的病人。朝廷內部,腐敗已經滲入帝國每一個細胞,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起義正在醞釀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們卻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國藩憂心如焚。他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難的清王朝於萬一。但由於行事太過剛直,處處碰壁,舉步維艱。
在京為官的時候,曾國藩多次上書鹹豐皇帝建議改革官員選拔辦法,扭轉官場的泄沓風氣,指出清朝官僚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呼籲皇帝大刀闊斧改革,都不被理睬。為挽救大清帝國,他乾冒生命危險,上書鹹豐皇帝直言批評他的三個缺點,想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險些被鹹豐治罪。
後曾國藩回家鄉湖南為母守孝期間受命協助湖南地方政府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起義,保衛鄉里。他馬上設立「審案局」,嚴打動盪社會下滋事做惡的土匪流氓,使社會秩序迅速得以安定。由於動了地方官員的「權利」這塊乳酪,惹得地方官員心生怨恨。曾國藩認識到清朝軍隊綠營軍的腐敗,大膽創建湘軍,想練出一支嶄新的有戰鬥力的隊伍。湖南的綠營軍對曾國藩怨恨在心,闖進曾國藩公館鬧事,湖南巡撫就在隔壁卻假裝不知,曾國藩奪門而逃,險些送命。湖南官員個個眉開眼笑,把這事當成笑話飛傳。曾國藩打落牙齒和血吞,把湘軍帶往僻靜的衡陽,吃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湘潭之戰中戰勝太平軍,取得太平軍興起以來清軍唯一一次重大勝利。此時曾國藩沒有實權,連軍餉都要自籌。鹹豐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鎮壓太平軍,江西巡撫氣度狹隘,寸權必爭,曾國藩處處受氣,左右為難。恰好又逢曾國藩的父親病逝而皇帝不願他回鄉太久,曾國藩趁機將愁苦傾訴給皇上,希望能給他職權。()不料鹹豐皇帝逞起婦人之智,以為太平軍勢力已經衰弱,平定指日可待,便順水推舟允許曾國藩守孝三年,實際上解除了曾國藩的兵權。
曾國藩遭受當頭一棒,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千辛萬苦竟換來如此結果,正是乘勝追擊的絕佳時刻,自己卻要回了老家。在家休息的兩年間,極端痛苦的曾國藩拿起老莊著作,像閉關一樣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終日不出。他像放電影般把自己這些年的經歷一遍遍回放。慢慢地,他恍然見到了另一片天地,大悔大悟。
通過反思,他看清了自己的致命缺點,那就是太自傲,一味蠻幹,一味剛強。鹹豐八年,太平軍勢力再度復甦,鹹豐命曾國藩從新出山。朋友們驚訝的發現,曾國藩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轉變。他不再自命清高,學會包容其他官場生存者,體諒他們的難處。待人處事他變得周到謙虛,對待皇帝也不再直來直去,而是學會講究方法。官場上一些以前他所不齒的虛文俗套他也開始講究,令自己不再成為異類。這些改變使他來自外界的阻力大大減少,漸漸如魚得水,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到了晚年的曾國藩,權傾天下,成為晚清為數不多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個單線思維、憤世嫉俗的憤青,通過在與世界的戰鬥中一次又一次跌倒而變得圓融通達。雖歷經千折百磨,但曾國藩的初心卻無任何變化,依然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由一名文人赤地立新創建湘隊最終戰勝太平軍,成為成功的軍事家;他在做官時花費大量時間育人,對自己的屬下親信進行道德學問的培養,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國歷史上無人可比;他對有才能的屬下和年輕人提攜舉薦,不遺餘力,至晚年時,由他提攜的官員「文武錯落半天下」;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
在曾國藩身上,真正使我讀到了四個字:外圓內方。行事太過剛強的人,表面是強者,實際卻是弱者。莊子說江河之所以為百穀之王,是因為其善「下」。所謂「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意義尤為深刻。處事做人時懂得柔軟變通,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減少碰壁的機率;而內心堅持自己的操守和理想,包容大度,海納百川,才能調動各方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