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項脊軒志讀後感

項脊軒志讀後感(一)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份歡樂一旦離去時,便會撕扯了孤獨的心靈,淚划過了雙眼,心在滴血……回憶往事,如在昨日。世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就把這些家庭瑣事引進了文章——《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著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

每當我讀到「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人鳥相親相和,富有詩情,增添生活之樂。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與天地自然相往來。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當我讀到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至極,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卻是那麼親切、那麼溫暖、讓人懷念。再如對祖母的描寫,一見面:「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語氣親切而又詼諧,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子的親切、疼愛之情。

每當我讀到「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讀至此,心生羨慕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讀至此,替作者「淚飛頓作傾盆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看似尋常的感慨,卻包含了歲月的變遷,人之悲歡,造化之弄人,最終,淡定了,卻也不能忘卻的思念。

讀了《項脊軒志》以後,我感受到作者歷久不忘,親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是人生植樹上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讓我們細細品味,至真至誠之親情貫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溫醇,恆久。

項脊軒志讀後感(二)

今復有幾人知震川先生矣!後學臥病在床,枕邊無書,讀《震川文集》,得《項脊軒志》,誦之再三 , 至於嗚咽掩涕,悲不能止。

項脊軒,先生家一小閣子也,先生讀書之處,亦先生之所立於世間人倫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雖加修繕,想來亦常常漏雨;庭中雖置花木,所謂 「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 ,讀來惟見寂寞。先生之項脊軒,亦一落拓學子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地也。

先生之志項脊軒,豈惟項脊軒之固難忘也。先生難忘者,實在祖母、母親、妻子之所望於先生者也。先生積學五十餘載,文名蓋天下,桃李遍國中,尚不能得一進士,做一官吏,以俸祿養其親,惟困守此軒,偃仰嘯歌,兀然獨坐。時光流逝,祖母、母親、妻子相繼零落,惟余此軒。是時軒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時光,往昔親人之音容,歷歷如在目前。先生寫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雖寂寞、心痛仍固守學子之道。先生無官可做,只有寫寫文章。無官做自然無友交,亦自然無達官名士可憶並為之志。

所謂坎井之蛙,所憶所志者無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鰥寡孤獨於軒中,親人之形影出沒,輕聲細語之音裊裊不絕於耳,妻子所植楷杷樹亭亭而立,祖母所遺之象笏仍在,日以繼夜,風動樹影,萬籟有聲,如親人至,如親人聲。先生伏案憶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燦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 「 此種文字,直接《史記》,韓、柳不能掩之。 」

先生之前五百年,歐陽文忠公之哭梅堯臣,有 「 詩非窮而不能後工 」 之說。先生之後四百年,後學亦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於項脊軒則不會有項脊軒慘澹悲苦之鳴,非有此慘澹悲苦之鳴則不能有《項脊軒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歲始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修《世宗實錄》,所處之室,所受之祿,當非困守項脊軒時,然文章已每況愈下矣。先生去項脊軒而居於廟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自慰矣。世間有所謂黃鐘大呂之作,負道德之重,兼家國之任,此類文章,應由肉食者為之;至於項脊軒時之先生,悲守窮廬,四顧茫然,几几乎歿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項脊軒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為先生慶。先生彼時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歸名有光,字熙甫,明崑山人。《項脊軒志》載於《震川文集》,國內各家古文選本多有轉載,與余同病相憐者,可以一讀。

項脊軒志讀後感(三)

在中學生時代,讀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我只滿足於對字詞句的準確註解和對課後習題的正確回答。那時,即使能夠說出所謂「文章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的滄桑感」之類的話,也是得之於老師的教導和啟發,自己並無真切的體會與感受。而這些年,每當重讀此文,我卻總是情不能自已,止不住會潸然淚下,久久地為那沉浸於淡淡哀愁背後的濃濃真情所感動。

這是怎樣一種含蓄而真摯的親情啊!慈母「兒寒乎?欲食乎?」的深深關愛,乳母「而母立於茲」的輕輕細述,祖母「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的殷殷期盼……從中,我讀出了作者對至愛親情的無限眷戀,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無窮遺恨。每及於此,我腦中常浮現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同樣地細細描摹,同樣地催人淚下;同樣地娓娓道來,同樣地感人至深。親情的感染力真可謂強矣!可是,從古至今,為人子女的,在享受這份親情時,往往卻不甚珍惜,只有在它悄然遠離時,才能體會到它的彌足珍貴。也許,這就是芸芸眾生永遠無法避免的悲哀,是凡塵俗子亙古難變的人生缺憾,可缺憾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美嗎?

這又是怎樣一種淒婉而真誠的愛情啊!無論是「時至軒中」,替君紅袖添香,「從余問古事」,為君舉案齊眉,「憑几學書」,與君相敬如賓的那份纏綿旖旎;還是「吾妻死,室壞不修」,「然余多在外,不常居」的那份睹物傷懷,從中,我讀出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美麗愛情和作者中年喪妻的萬分悲苦。最令人心碎也最令人心醉的就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它更是把作者那種人鬼殊途、黯然消魂,生死兩分、欲說還休的淒涼心境推向極至。東坡有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人世間真正的愛情為何總是如此的悽美,總是令人熱淚滿眶?或許,正因為塵世有如此真摯之愛,人間有這樣真誠的情,我們的生活才稱得上美麗!()

這更是怎樣一種深沉而真切的落寞和感傷啊!「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始為籬,已為牆……客逾庖而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舊跡,令人長號不自禁」……從中,我讀出了作者對家道中落的無比辛酸,對理想未竟的無盡惆悵及對人事滄桑的無奈喟嘆。前路漫漫,心裡寒暖有誰曉,世事茫茫,胸中寂寞未人知。這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蒼涼,這是「別有幽愁暗恨生」的抑鬱,這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幽怨,這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蕭索。這是真實的人性,這是真實的人情,這是真實的人生,這也是真正的美!

人間自有真情在,人生至美是真情。惟願我們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真情,哪怕只一點一滴,一分一毫,哪怕它是喜是歡,是痛是傷,那也值得去仔細品味、去妥善珍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