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關於書法的讀後感

關於書法的讀後感(一)

時間老人匆匆來了,又匆匆去了,一轉眼四年過去了,我從那個懵懂的小女孩,長成了大姑娘。我學書法也快四年了吧!還記得那時候寫的字歪歪扭扭,可現在楷、隸、行,三種字型都學了,也快該學篆書了。好快好快!

書法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雖然不易,一手好字,終身受益。書法帶給我的好處太多了!

1、學習書法,可以讓我靜下心來,不管多難的題,我總能一點一點地鑽研出來。

2、書法在考試中,也起得很大的作用。每次考試,老師一改就是幾十張試卷,如果你的字很好,老師一看就心情舒暢,即便有錯題,老師也不忍心給你扣分。而且如果作文你寫的字很好,分數也不會低。

看著一個個字躍然於紙上,我不由得生出一種成就感。我要感謝爸爸媽媽,如果沒有爸爸媽媽的支持與鼓勵,我就不會堅持到現在,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更要感謝高老師,是她把我一步一步地帶入了書法的殿堂。感謝他們!

書法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愛書法!

關於書法的讀後感(二)

我以為書法入門與否,首先看學習者是否精通筆法。精通筆法,用功深造,始有門徑可言。書法的用筆方法不外兩種:一種是篆隸運筆法,一種是行草運筆法。楷書筆法介乎於兩者之間,可以意會。前一種運肘,不需運腕,遇轉折波挑處,用捻管轉筆之法;後一種全賴運腕。運腕之法,是靠腕下兩個骨節一起一倒交替運行。篆隸用筆,因筆畫以中鋒直而圓潤為主,筆畫中段滿實,有豐富變化,且筆筆斷,不連,故無太大的提按起伏變化;而行草筆法,筆畫中側鋒並用,筆勢求連綿不斷,順勢承接,故多講求筆畫之兩端提按起伏變化,因此,非腕力靈活不能隨意自如。

在魏晉以前,基本上是篆隸運肘轉指筆法的一統天下。自從草書興起,尺牘流行,運腕法應運而生。從東漢末至晉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運腕法一統天下,即使晉唐人、宋人、明人作篆書、隸書,也用運腕法。故這很長一個階段的篆、隸,不為近代書家所重,以為不及秦漢。至清代中葉,金石學盛,中斷千餘年的篆隸筆法被鄧石如、包世臣、何紹基等人摸索出來,遂大行於世,以至一百年間,行草尺牘的運腕法及乎成了絕響。

故清代中葉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書上與前人抗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筆法中絕。用篆隸筆法寫尺牘,曾熙曾言:「如帶磨盤而舞」,吃力不討好。當比之際,沈尹默潛心於二王傳統,首先從挖掘運筆法入手,遂使中絕百餘年的行草運腕法興起於末世。沈氏的成果在《執筆五字法》一文中。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評價 ,而探討筆法一項成果,亦足以在書法史上垂名不朽。

張岩潛心於書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礎,又加之多年來於明清題跋、尺牘、文稿真跡頗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結體用筆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參以明清人尺牘、題跋結體筆意。因此上可以說,張岩的字,不受時俗流行風氣的影響,筆法是較為純正的行草尺牘的路數,姑看他的字,於每筆提按轉折處,都有交代。點畫乾淨利索,且運筆較為自如,結構章法也能穩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優美和書卷氣。

在今天書法普遍庸俗化、醜陋化、淺薄化,學術規範淪喪的時流下,張岩的追求無疑是有意義的。他所選擇的師法傳統,與古人血戰的道路是被歷代書法家所印證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顯」。可見這條道路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路,非急功近利、淺薄之子所願為,所能為的。願張岩努力。

關於書法的讀後感(三)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之一,它集實用性、藝術性、廣泛性、深刻性、獨特性於一身。師範念書的時候我曾學習過書法,但那個時候學得不認真,而且畢業後再沒寫過,早就忘記了怎麼用筆。這次教育局舉辦的為期三個月的書法培訓中,在老師的點撥下,我似乎窺見了隱藏在書法背後的東西。我開始享受展紙蘸墨,運腕揮毫的感覺。現將我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學習書法講求個「靜」字,學習的過程要求環境安靜,內心平靜。雖然某些著名的書法作品,例如《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微醉的狀態下才能發揮地淋漓盡致,但我相信這與王羲之練習書法時忘我的情境是分不開的。他只有在學習的時候靜心地研讀字帖,勤加練習,才能成為流芳千古的著名書法家。剛開始寫毛筆字的時候很浮躁,喜歡挑著字寫,後來卻漸漸喜歡上了心由煩躁變成平和的過程。我先讀字帖,掌握字的基本結構,再臨摹字的筆法,如同小心翼翼的完成一件藝術品。我覺得現代人太需要將傳統的書法拾起來了,它沒有大動作,不需要大場地,斗室之中卻可以使躁動的心變得平靜。我們每天生活在快節奏的世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讓我們變成了「房奴」,先進的科學技術讓我們變成了「螢幕臉」、「滑鼠手」,社會競爭帶來的巨大壓力讓我們變成了「啃老族」。被壓抑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的宣洩,我們變得焦慮,失眠。但在練習書法的時候,奇異的是,體內叫囂的不安因子慢慢歸於安寧,一個人的胸襟也可以變得開闊。正因為如此,學校要開設書法課。一方面,讓學生寫好字;更重要的,或許就是讓學生浮躁的心得以平靜。藉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習書法還需要個「恆」字。老師指導我們說,平台期是每個練習書法的人都會遇到的。在平台期的時候,會覺得特別煩,怎麼寫都沒有進步,這時候我們可以暫時不要拿起筆,而是讀讀帖,等克服了這種煩躁的情緒,書法水平就會更上一層樓。很多人就是因為在遇到瓶頸的時候沒有繼續堅持,也就中途放棄了書法。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現在社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價值觀正在慢慢喪失,人們都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希望通過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達到目的,從而拋棄了中華五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美德。黑心棉,過期疫苗,三聚氰胺,蘇丹紅這樣的事比比皆是,導致了人們活在恐慌中。然而書法沒有捷徑,只有持之以恆,才能有所進步。因此,我希望可以通過對書法的學習,腳踏實地地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我們經常說從一個人的字上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懷素,張旭的字恣意張狂,而他們在生活中也是活得灑脫盡興。顏真卿為人穩重,他的字也十分大氣,在穩重中透著一絲傲骨。為人要有人品,作書要有書品。前代論書尤重心法,心法即人品的流露。唐穆宗曾問筆法於柳公權,所得到的答案是,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可見書法研創的成敗最終在人品。從另一層意義上看,學習書法就是學習做人,練習書法就是磨練自我品格,提升人格。在波瀾不驚的習書過程里,練習書法的人會深切體會到認真學書法可以磨礪人的意志,猶如滴水穿石,能貫通人的思緒。我在臨摹《顏勤禮碑》的時候,真的有感受到「顏體」的大氣磅礴,樸拙雄渾,氣勢恢宏,頓時之間胸襟也變得開闊。()

在書法培訓過程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卻是老師的教學態度。每次學習,老師去的都非常早。教學過程中,每當我們字寫得不理想的時候,老師會不厭其煩的反覆范寫,讓我們仔細的觀察老師的運筆過程,學習正確的運筆、用筆。老師的這種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為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

總而言之,這次書法培訓不僅使我的字有了很大的長進,同時也令我在精神上受益匪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