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的鬥爭讀後感(一)
這篇文章中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紅軍的各種困難。包括經濟問題、人力資源問題、軍事素養問題、反水問題、內部矛盾和分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革命的鬥爭造成很大影響。
在當時由於紅軍力量的擴大,經濟問題更加的捉襟見肘。毛澤東在文中說道:「湖南省委要我們注意士兵的物質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農的生活好些。現在則相反,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以為繼。僅僅髮油鹽柴菜錢,每月也需現洋萬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革命並沒有把握到經濟權。沒有經濟保障的戰爭無論是否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其過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難的。而與對手相比較,當時的國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生產資料,有相應的保障。所以毛澤東在當時以及後面的戰爭所採取的主要對策就是「將敵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這其中不僅包括了經濟還包括了人力。
在文中,我們發現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來自對方的俘虜。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來自自募,但是由於隊伍的發展太快,兵源還相當短缺。因為士兵傷太多、敵軍俘虜兵的作用不大、加上新招的士兵軍事技術太差等。而當時紅軍的發展速度又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土豪的打壓。在這樣的情況下,又使得隊伍必須不斷地擴大才能讓隊伍能夠在接下來的鬥爭中有足夠的人力與之抗衡。
軍隊的反水問題也相當嚴重,包括中間階級的反水,還有投機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農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這樣的反水事件的發生,將使得決策者中間會出現大量的對於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見解。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又會因為失敗而上升為內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擴大,又將出現新的失敗,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具備下列的條件:有很好的民眾;有很好的黨;有相當力量的紅軍;有便利於作戰的地勢;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
井岡山的鬥爭讀後感(二)
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就是對敵人所有情況的知曉。毛澤東也是遵循此道的。他在這篇文章中,深切論證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時,對冒險主義和盲動主義就行了極為深入的批判。
他主張工農武裝割據,主張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軍,主張摸清敵人的每一步小動作。從當時情況來看,國內的局面屬於他所說的統治階級穩定時段,各個軍閥形成了暫時的妥協,合力進攻紅軍,使得我軍生存狀況極為艱難。其他根據地有失敗的情況,是貿然出擊和講江湖義氣的結果。而我井岡山根據地則發展勢頭十分好,就是躲避了敵人囂張的勢頭,集中兵力攻其虛弱的結果,並等待反動軍閥破裂時段的到來,有利於我軍的大規模反擊。井岡山的軍事政策也是較為合理的。無論從對待兵俘,還是擴充兵員,都能做到謹慎合情。關於土地分配,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分配政策,不可以魯莽行事。政權組織方面要加強領導,這樣辦起事情來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對待少數民族,主要是土客籍問題,則應理清思路,區別對待,不能意氣用事,採取一刀切的方法。關於革命性質的理解,他也著重從對待資產階級這個角度來深入分析的,不能生搬硬套,將資產階級一棒子打死,而應該打擊死硬分子,孤立頑固分子,爭取中間分子,團結進步分子,鼓勵先進分子,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文章的最後,他機智地批評了當時中央的錯誤政策,為扭轉當時局面起了好的作用。
井岡山的鬥爭讀後感(三)
最近幾天,我讀了幾篇毛澤東選集中的詞。其中有《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我最喜歡的是《井岡山的鬥爭》。
一九二七年十月,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在這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一九三八年四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轉移到井岡山根據地,同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隨後,兩支軍隊合編為工農第四軍,不久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改稱紅軍四軍。()
革命軍第四軍,這是軍所部葉挺率領的獨立團中共黨員很多,政治素質優異,戰績輝煌,紀律嚴明,所到之處,堅決支持工農民眾革命鬥爭,備受人民愛護。
一九二八年,湖南、江西兩省敵軍各一部,趁紅四軍主力還在南欲歸之際,向井岡山進犯,紅軍不足一營,憑藉黃洋界天險奮勇抵抗,激戰一天,擊退敵軍,勝利地保衛了這個革命根據地。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後所作。我的感受是:紅軍動員能力很強,也很勇敢。他們紅軍不足一營,只奮勇抵抗。還能擊退敵軍,保衛了革命根據地。
這也讓我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在鬥爭中用生命換來的。祖國的今天,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