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管理學讀後感(一)
在讀德魯克 的著作的時候,對其管理思想的哲學內涵不好,經常性的會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實困惑與解惑僅僅在於對事物的角度認知。與許多朋友談論時,大家的問題主要3個,我談談的一點拙見。
學習來管理能力的提升,對高昂的MBA的學習費用也在所不惜,德魯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統訓練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應該是條捷徑,但德魯克MBA教育幾乎完全拋棄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學精髓,淪為一門綜合技能培訓。創新精神、長遠的前瞻能力、難以應付突發事件、歷史感淡漠,這是70%左右的MBA學生通病。MBA僅僅是個品牌效應,名聲在外。
經常性的會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識的可知論將會把人看作理性的動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訓練來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話,將會把管理試為神秘的,靠個人之所的靈感的產物,的不同的假設將會對企業界在理解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的時候的。這所有悖論的最基礎的問題。人都相信管理:任何於企業管理中唯一不變的法則,一切都在的過程中以現實環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質是實踐,思想在企業界有很深的市場,企業奉為至理名言的一句話,也對企業界的實踐產生了性的,是在華人地區,管理的認識的膚淺,又加上財富的來源與管理的脫節,使得企業界對的經驗性的東西深信不疑,在說服性的理論之前,大多數的老闆們會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謂的管理學問真正的在企業家們的眼中並無實質性的市場。
不可知論,是無視管理規律的,那麼在德魯克的實踐論之後,就看到的企業家在對管理規律和理論的輕視。但事實上,德魯克本人對的理解是不認同的,在他的《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一書中,德魯克就做了的有價值的分析,並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訓練來管理能力的。
能夠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業,或多或少都在現下的環境中遇到了痲煩,而痲煩的根源就在於以為在的經驗中總結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卻是:要地在競爭中,就策略而進步。
德魯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經歷,從精心挑選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華編寫成此書。它是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總結,也了關於管理學連貫易懂的入門介紹。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彼得德魯克,他用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
德魯克管理學讀後感(二)
最近開始看彼得。德魯克的《有效的管理者》,頗有些感想。
首先大師就是大師,正文也就175頁,各種名人為其寫的推薦序倒有近20頁,可見其威望。
然後開篇提到的一個觀點就很引人深思:為什麼要研究管理者的有效性?因為以前的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體力勞動者,已經有完善的效率衡量方法可以考評其勞動成果,可是現代企業中知識工作者越來越多,如經理或者設計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思考,可是思考,是很難用衡量體力勞動的方法來評價的。天知道一個人整天愁眉緊鎖是不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呢?就算是,他的思考是不是有效果,也無法從思考這個表面現象判斷。所以管理者是否有效是個學問。
看到了關於用人方面的說法。德魯克認為,人無完人。用人應當重點發揮人的長處而不要盯著短處。「樣樣皆通」很可能意味著一無是處。但是傳統的西方企業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績效考評方法,往往會導致「沒有缺點的人」,結果也就是「僅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業則因為不能因為某人績效不好而降級或者開除,所以乾脆沒有考評制度。德魯克很懷疑日本企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這種文化有關。
我已經體會過了這兩種文化。的確,現在所在企業的考評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評估點,年終考評時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評比,可是真的有用麼?很可能一個人在項目上費心費力,在考評時卻因為每一個考評點上有明顯的弱勢,被比了下去。由於每個項目的難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難比較兩個不同項目上的人誰的貢獻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較的點,比如證書的級別,下屬人數,就會導致決定性的影響。結果是引導大家都在容易比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確保自己沒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項。可是正如德魯克所說:知識工作者的腦力勞動是否真的有效,其實是很難評估的。對項目經理來說,考出很多證書的人很可能不如埋頭幹活的人有效,下屬十個人的組長也未必比一個帶槍匹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級如何裁決?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營以及日資企業,倒是因為沒有這麼全面的評估,大家沒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可以更專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東西方的企業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而東方人認為人性本善。西方企業不相信員工會自覺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員工偷懶,也就是重法治,而東方企業則相反地,重人治。很難說兩個方向誰更好。我現在注意到的是,東方企業正在引進西方企業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業則對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認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觸了這些不同的企業文化後,會成為更完美的管理者。
德魯克管理學讀後感(三)
管理,在我眼裡,過去一直認為都是權力的象徵,是領導的事。直到我讀了德魯克管理思想以後,我對管理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管理是一種方法論,可活用於我們各項工作中來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看看我們身邊大大小小的企業里,有多少管理者,因為對管理的誤解,而造成組織信譽低下,人員渙散,工人工作沒有激情,對公司沒有信心,最後導致人員流失,企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退化破產。
我們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歡被管。只要有人管,就會不舒服,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那麼我們作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屬犯錯,又不得不去糾正,因為這是管理者的職責。所以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既能維護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證工作效率和人際關係。
比如,從前我一直視管理的主要內容為督促和糾正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進程和糾正工作中的違規違紀行為。成天去挑他們的毛病,試圖使他們變得更加優秀,雖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讓人難於接受,並不益於單位組織的發展。這樣只會使他們和我的關係對立緊張,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下,越來越不自信罷了。讀了德魯克以後,我意識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錯特錯。我需要給他們的是空間,給他們樹立目標,讓他們自主、自覺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再站出來,問他們是否需要我的幫助,如何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壓強求。
德魯克告訴我們: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會大把時間用在對付自己的短處上,他們往往善於把握有利的形勢,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我們說,一個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實踐中,我們要做到求賢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識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責備,要善於發現人的長處,用人之長。一個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過用人的能力來衡量,如果一個管理者善於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以將有限的人力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戰鬥力,他就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優秀的管理者。
當前受用人機制制約,多數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進人員的條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員根據現有工作人員情況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長,避其之短。我認為可以將現有工作人員按四類劃分進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類是才能卓越又願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應給予發揮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並給予肯定和獎勵;第二類是願為企業貢獻但才能不足的,應提供專業培訓和不斷的鼓勵,逐步提高他們為組織工作的能力;第三類是有一定才能但不願為企業貢獻的,應制定合理的規章和激勵制度將工作人員自身利益與企業發展緊密聯繫,激發他們的能動性為組織工作;第四類是不願為組織貢獻才能又有限的,應安排一些與組織發展關聯不大的工作,並適當採取分配機制進行約束和激勵。()
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中,與眾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這一理念,並進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們說,管理並不只是管理別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礎,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別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在要求別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們要常常懷著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鼓勵下屬立足本職崗位奮發有為、改革創新、努力工作。時間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可以籌集到人力和物資,只有時間是我們租不到、借不到,也買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與他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時間管理是德魯克管理學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實踐中,我們要集中時間和精力突圍,要抓大事、抓難事、抓關鍵環節,面對工作中的難點,應選擇一個突破點,然後以點帶面,才能獲得全面勝利。
德魯克有一個很特點的論調,他說,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整日埋頭苦幹,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相反,一個重視貢獻的人,即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把這個理論聯繫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合理安排時間,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取得實效,哪怕只是為部門和組織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貢獻,那也可算是優秀的高層管理者。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不斷學習改進,持續發展,我必將成為高效管理的終身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