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幻想曲讀後感把我的幻影和夢
放在狹長的貝殼裡
柳枝編成的船篷
還旋繞著夏蟬的長鳴
拉緊桅繩
風吹起晨霧的帆
我開航了
……
這是多麼美的詩歌呀!但你能想像出這是一個14歲少年的作品嗎?
你們猜他是誰?他生於一個詩人之家。文-革期間,他隨父親下放至山東的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據說,他5歲開始寫詩,14歲便寫出了這首被認為是「朦朧詩」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1977年,21歲的他正式發表詩作。他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也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他,就是顧城。
我曾看到一本書上這樣寫到:顧城寫詩似乎很少伏在桌面上,而是在枕邊放一個小本和一支筆,而且寫的時候常常是不睜眼的,有時摸不著小本,他就把句子勾劃在枕邊的牆壁上,他睡的牆頭總是塗滿了詩。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呀!也許他的靈感只在他的腦海里停留一會兒,他來不及再趴在桌子上記錄吧。
我已經背會了這首詩歌。同學們,如果你們有機會一定要讀一讀。細細品味這首詩歌,你會感到字裡行間都充滿著夢幻和童稚,仿佛你就身在其中。他那形象的比喻,讓你好像看到了他所描述的景象。
顧城一生的詩作有那麼多,我一定要抽時間一一領會,去他的童話世界裡週遊。
新時期詩歌史綱的主要時段為1976――2007年,有關朦朧詩的論述涉及到文-革時期的地下寫作,對「復出」詩人的論述會上溯到他們詩歌創作的早期。本史綱沿用「新時期」這一社會學概念,旨在以重要的詩歌現象為線索梳理30年來詩歌發展的歷史,給詩歌愛好者提供一個閱讀、研究的參考。
對中國新時期三十年的詩歌歷史進行梳理是一項十分繁重的系統工程,它促使新時期詩歌史綱的撰寫者必須思考並處理多方面的關係。經過反覆思考,我們認為本史綱的撰寫應遵循如下基本:1、以詩歌的文學性為本位、文化學的視角揭示新時期以來詩歌發展的大致軌跡。本史綱所選用的一些詩歌作品大都帶有很強的文學性,審美特性應該成為詩歌文學性的核心標誌;在把握詩歌的審美特性的前提下,將詩歌的發生、發展置放於文化環境這一大背景中來研究。2、以史學的思維方式解決新時期詩歌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雅與俗、新時期詩歌分期等諸多問題,它要求新時期詩歌史綱不能只是詩歌事實的簡單羅列,而必須要對詩歌發展中存在的普遍規律作出揭示。3、事實優先、以史促論、史論結合。占有大量翔實的一手新時期詩歌資料是本史綱寫作的最基礎最紮實的前提工作,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貫穿在整個史綱的撰寫過程之中。沒有認真研閱大量的史料,就不可能把握新時期詩歌的脈絡、清晰地描述出其承傳流變的過程,更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事實證明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有關新時期詩歌的重要結論都不是人為的標籤,而是與客觀的詩歌事實緊密相連的。本人在撰寫史綱的過程中始終遵循著從詩歌現象入手這一原則,並參照他人的詩歌評論,因此新時期經典性詩歌文本、評論家的文章成為本史綱撰寫的重要史料和思想來源。()
由於受到詩歌史料和審美距離等的限制,新時期詩歌還有很多課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諸如文-革時期的地下經典詩歌作品的認定、朦朧詩之後詩人移居海外的創作狀況以及最近幾年出現的詩歌流派等。因此,本史綱的撰寫帶有極強的挑戰性質,同時它在一定意義上也填補了中國文學史關於21世紀詩歌研究的空白。
必須說明的是,本史綱只概述中國大陸的重要詩歌創作現象。同時由於史綱的簡約性致使一些詩人尚未提及,而一些經典性的詩歌文本、評論文章不能全文(或部分)引入,它們或許應由《新時期詩歌經典》《新時期詩歌評論》兩部書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