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沈從文讀後感

沈從文讀後感(一)

有人把沈從文的小說分為兩大類,「一類用冷雋的寫實筆調錶現都市紳士階層的道德 淪喪……一類用了溫暖 的抒情筆墨描寫村野間耕夫船戶的淳樸人性……」(摘自武漢大學 出版社:《中國 現代文學史》。)

如此看來,《爹爹》顯然屬於後一種類型了,但如果不多讀幾遍你是體會 不出其中的那份深沉的。看看其中關於儺儔先生思維描寫的一句話:「多吃一碗是為兒子歡喜,少吃一碗飯是為兒儉積。」兒子死後,他關閉了藥鋪的門,去玉皇閣與孤魂野鬼為鄰,在長長的鐘聲下哭著過日子 。

但只要有誰家的孩子被打傷、摔傷或者是被甘蔗割破了手,他還是會去治療,而且不收取報酬。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他把他們都當做了自己的兒子,只是自己對兒子的愛的一種延續。又或者真如周圍那些人所說的,他成了一個「好人」,只是為了給那小城市的人看病而存活著,看上去誇張得有些像童話 了。

三個月後,儺儔先生的藥鋪又重新開張了,但作者卻沒有再寫他是如何做生意,而那些病人不是很窮就是忘了帶醫藥費,而他又全然不在乎。

終於有一天,他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又去玉皇閣找那那個把念經看得並不比說話 為有用處的和尚來為兒子做道場,或者本就是打算為自己做的,作者在臨終了這樣安排情節,不知道是無法為這深沉的愛找到更好的結局還是說說那位儺儔先生的愚昧。誰知道呢?等以後我買來沈從文的小說來慢慢研究吧。

看完沈從文的《爹爹》,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來寫。如散文般不必太在乎情節地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又如詩歌 ,通過誇張的手法來創造一種意境,表現人性的美與最實的情感和欲望。你也可以這樣試試,讓自己的文章也浪漫一次。

沈從文讀後感(二)

又翻出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猶如在風裡雨里輾轉漂泊數圈之後,重新回到了自己可愛的家鄉。"河水已平,水流漸緩,兩岸小山皆接連如佛珠,觸目蒼翠如江南的五月。""山谷中不知何處有雞叫,有牛犢叫,河邊有人家處,屋前後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間以紅蘿蔔。"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綠茶,溫潤如古玉。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數人的感覺會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沒勁。"沈先生的行文中,永遠沒有也不需要譁眾取寵和故作驚詫。一切皆源於天然。惟有沉心靜氣細細品讀之後,方覺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讀越入心。

《沈從文散文》一書是按類別分成"怯步者筆記"、"南北風景"、"湘行書簡"、"湘行散記"等四部分的,而沒有計較時間順序。但讀者只要稍稍細心,就能清晰地感覺出沈先生散文的風格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階段特點。

二十年代初期,他極年輕,膽怯、靦腆、自傷、神經質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無奈、現實的黑暗、世態的炎涼以及愛而不得的失落與迷茫,所以那時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悶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訴和痛苦的掙扎。但是,被生活遺棄的艱難辛酸並不能阻止他對現實醜態的諷刺與批判,更沒有磨滅他骨子裡的自尊、倔強以及對未來的夢想。在《水車》一文中,他諷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車):"不僅跑趟子快慢要聽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嚨嚇人讓路的聲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點不敢倔強的緣故,別人才替它裝飾。"同時他借水車的口寫自己對生活的不屈與樂觀:"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我的歌,終日不會感到疲倦。"

那個時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還經常站在洋槐樹後面傾聽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著一對銀白薄紗般翅膀"的歌唱!

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猶如梅花玉鐲,戴在那個時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裡鵝黃透亮的梅花,是閃爍的星星,溫婉、高潔而堅強地照著寂寞的夜行人。

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則筆法極其簡淨,風格如帶有九隻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圓潤之極亦絢爛之極,更充滿了大智慧。"鳥鳴山更幽"--這真是稀世的天籟。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致張兆和的湘行書簡。這些書簡集中寫在1934年1到2月沈先生去湘西老家探親的往返路途中。因為是給自己最親愛的妻子,所以筆法尤其自然,情意尤其綿密、深切。還有不時跳動的頑皮。一封封書簡,猶如一朵朵出水芙蓉,那種天然的淳美,是無法言喻的。正如行走在山中,突然看見一群野鶯或雲雀在大石頭上散步、對歌,那時你還敢出聲嗎?"噓!"且讓我們一起側耳傾聽……

沈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溫和、蘊藉、平常中深藏著巨大的驚人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他的表侄黃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沈從文)就像水那麼平常。永遠向下,滋養生靈,長年累月生髮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記得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我想,老子所說的,必定是指沈先生這樣的人。

沈從文讀後感(三)

沈從文曾在自傳中提到過,他學會了用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文字原本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要善於對世間萬事萬物有細心的體會,對光、聲、色,各種各樣動態的靜態的美的極力捕捉,對有形的無形的以及一瞬而逝的都能有所感觸。文字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沈從文他先被自己看到的感動了,然後將他感動的東西寫了出來,一水一石,一事一物,這些又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像我一樣的後來者。

讀他的文字像被他帶入了一幅幅山水畫中,這些畫色彩明麗、水波蕩漾、山峰棱厲,它們時而緊湊,時而舒緩,時而浩渺無限,時而如密鑼鼓點。它們不是圖片,而是電影,甚至就是身邊的水上人家,光、聲、色全凸顯了出來。由木材累積的吊腳樓上一個敞著懷兒的女子,聲音好聽得像轉過了好幾道彎,委委屈屈的表情,紅著眼兒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來--"我相信任誰聽了這嬌媚的聲音這痴情的話後心兒都會酥軟起來,哪怕你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有時他的白描是密集的,畫面感特強,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他不遺巨細,一一娓娓而述,那畫就在你眼前呈現出來,讓你不得不跟著他的感覺走,心兒不得不跟著他的顫動而顫動。有時他又會慢了下來,讓你跟著他舒口氣兒,有時他也會開了小差,讓你的心思也跟著盪了出去,他這小差開得極妙,讓你覺著他若不開這小差,這味兒就會差了幾分。他在一些散文里都提到了吊腳樓,依山傍水的吊腳樓,不禁讓我心生暇思,我是極愛這些吊腳樓的,以至於當我將全書閱讀完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了。

我發現沈從文喜歡將人物的惡的一面淡化,甚至進行美化,我記得在一篇寫沅水的裡面有一段應該是極其齷齪的場景,而沈從文卻說其是生命洋溢的性情。那篇里說的是一個商人的女兒死了,一個賣豆腐的男子將其從地里掘出睡了三夜,然後才將其掩埋起來,這過程中被人發現而送官究辦,那青年在死前還面帶微笑,一點也沒悔悟的跡象,想想他的行為是多麼惡劣。而沈從文,有著一顆善心的他,不但對這種惡劣無動於衷,還真心的讚美,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懷疑他的暗地裡的心性了。

他的那些散文我最喜的要數那些在船上寫的信兒了,當信兒夾帶著畫兒,穿山過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時,我相信三三一定是顫動著歡喜的。他那些痴話不顯山不露水,可由不得你心兒不顫動。我相信他的這些信,在水上,在船中,在搖搖晃晃中寫出來的信一定是這世上最動人的信了。當沈從文攏被坐在艙中,被寒冷的空氣凍得通紅的手猛搓幾下寫幾段字時,又是受著什麼樣東西的驅使呢?不是那份深深的愛又是什麼呢?船的動盪令他字跡歪斜,他卻娓娓而述,將所見所聞所感一一留下,給他所愛的人看,遇到好山好水,就將其畫下來,只為博心上人一笑。這份痴心古往今來也少罷!他說:三三,我在船上,看什麼都想到你。你說,這七個日子怎麼辦?這隻手既然離開了你,也就只有那麼來折騰它了。我要你!倘若二個人在這船上,就什麼都不怕了。我不為車子所苦,不為寒冷所苦,不為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瞧瞧,多痴的痴語啊,連我這個局外人都不免心動了一番。

我想沈從文散文最成功之處在於他以自己的視角真實記錄了當時湘西沿河的一些風俗人情,物價,軍旅中的一些現實狀況,在自傳中體現了一個平凡的鄉下青年在社會大動盪的局勢下是如何求生存、求發展,如何自立自強,如何不去委曲求全並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奮鬥的一面。他在裡面提到了別人為了生存是如何二面奉迎,並勸他要適當的迎合別人的閱讀心理,但他不盲從,而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從這裡可看出他人性的亮點來。特別是他為窮困詩人賣字求款,並決定為死去的作家家屬賣字半年時,就可看出他的善來。我堅信,一個作家若失了人的本性善良,那他的功力再好,也寫不出看了就讓人認同的作品,那種骨子裡能透出光亮來的作品。而我慶幸,沈從文他不是一個這樣的作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