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一)

《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所提論點,與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可以說這本書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本。今天藉此機會,我也把我的論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個人的原始性格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原始性格即為本心,不可逆轉,「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為體現則是實現「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徑。

我們稱之為智。「心」與「智」之間的關係猶如國王與丞相。

國王無善惡之分,只有好惡之別。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誰也無法左右。丞相的決策,都只是為了滿足國王的需要而存在。

國王有著極為強大的吸收力,需求也會不斷的提升,丞相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夠繼續滿足國王,如此,人便能持續的感到幸福。

國王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然而當丞相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它便會跳過丞相這一關而直接行動,如此國王便可以獲得短暫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來越小,國王便越來越沉淪,不幸便會隨之接踵而來。

因此,人是否能夠擁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於「智」是否能夠滿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則心不甘,控制不住,則心無度。故而,我們所下的功夫,與其說是控制「心」,不如說是培養「智」。

所以,人只要能夠認清「心」,肯定「心」,接納「心」,並用恰當的方式滿足「心」,便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二)

《象與騎象人》裡講到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 象的層次,是難於控制的;騎象人的層次,相比較是容易控制的。這兩個分裂的部分,造成人們常陷於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簡單點說,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三)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

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於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並不快樂,他們對於學習似乎只是應付,究其原因跟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或者說是價值觀上的一種偏見。

改變才能適應。在慢慢成長過程中,我承認我在不斷改變,比如價值觀。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跟我以前是一樣的,如果我問大家「你們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為他怕回答「感性」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與責備。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閒雲野鶴』」,大家的態度一般是都是鄙視。而殊不知有時卻是「閒雲野鶴天地寬」。沒錯,在我們傳統教育中,這樣的「三觀」是主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但是社會是多元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多元的。

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為,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重新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意識是難控制潛意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能讓意識順應潛意識。即理性服從於感性,我們的感受才會舒適。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為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著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著。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學自然在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麼想要上出一堂學生喜歡、教師認同、效果良好的課是很難的,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讓我們的潛意識和意識來共同發揮作用,這樣才是新課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老師在上課時,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學生當然不願意聽。唯一的解決途徑也是提高我們的創造性,擴散我們的思維。他也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試問如果老師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創造改革,學生如何先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往往理論與實踐總會出現一些脫離,如何讓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我們來動腦筋了。如果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做一隻簡單、快樂的「大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