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荷塘月色讀後感1000

荷塘月色讀後感1000(一)

今天,我又一次捧起《美文集》,品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

老師說:經典文章必有雋永之處。但儘管老師點點滴滴講得很透,自己字字句句背得爛熟,那也是「組團游古蹟」――知道名勝典故的多,頓悟美景佳處的少。不「咂摸」、「細嚼」、「慢咽」是絕難體味到它那舌底生津、齒頰留香滋味的。其實無需再談作者如何以景色描寫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也不必贅述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更不用感嘆於文章比比皆是的比喻、通感、疊字等文法典範。我讀《荷塘月色》,品出最多的是文中「三氣」――厚重的「氣韻」、攝神的「氣度」和難忘的是「節」。

比如讀到: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文中的月色既不像江南的清新婉約,又不是塞外的蕭殺悲涼,這樣的韻味、這樣的手筆,「寫的」一波三折、「讀的」一詠三嘆。

再讀到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月色,進而引出江南採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作者卻寫出了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的感情經歷。心緒不寧地散個步、又融於平平靜靜的一段景。這般以靜飾鬧,正是舉重若輕的氣度。讀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的美質。「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聽覺、嗅覺、視覺相互通感穿雜,令人思維跳躍,聯想翩翩。這般以鬧飾靜,又是種舉輕若重的氣度。雖不是史家的如椽巨筆,但也如金石家的從容調度,無論陽雕陰刻,縱橫捭闔間大師氣度躍然文中。

而文章讀來最為難忘的是氣節。在中國人眼中,月亮寓意著思鄉、團圓、慰藉、溫柔等等,溫馨而純潔。荷花更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節操成為名士氣節的象徵。由此想到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檔案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可以想到作者心緒不寧下的走走,卻為何對「荷塘」、「月色」情有獨鍾,這與骨子裡的寧折不彎的風骨是有淵源的。

所以,品味《荷塘月色》,就要品出箇中的三氣滋味。如果把它比作畫,切勿濃墨重彩,還是淡筆輕勾,水墨淋漓的好,比作書法呢?碑隸太拙重,行草太張揚,最好是蠅頭小楷才顯得精緻,如是詞曲,琴瑟喧鬧了些,二胡幽怨了些,最貼切的還是雨中那一縷笛音。

荷塘月色讀後感1000(二)

我走近寫字檯放著CD,聽著悠悠的小提琴曲,琴聲的柔美,樂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開了《荷塘月色》走入了書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愛熱鬧、愛群居——當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境裡,愛冷靜、愛獨處「白色恐怖」「白色恐怖」當然在這種「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園」。從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鬱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體會著作者的無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CD機的小提琴樂曲漸漸地接近尾聲,音樂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緩緩地合上了書本,閉上了眼回想著書中的偉大的民主戰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夢中再能與荷塘相見。

荷塘月色讀後感1000(三)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鬱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