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讀後感(一)
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仿佛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歷史小說讀後感(二)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有我佩服的人,也有我討厭的人。
我最欣賞的人無非是黃帝了。我欣賞黃帝的治國有方、聰明,蚩尤布下毒霧陣的時候,本想可以將黃帝的軍隊活活餓死,可是黃帝急中生智,發明了指南車,衝出了毒霧陣。最後,黃帝、炎帝兩個部落融為一體,合力打敗了殘暴的蚩尤,令天下百姓過上了安寧的日子。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盤古,盤古太強壯了,竟然不吃不喝頭頂天、腳踏地地站了那麼長時間,而死後自己的四肢還變成了很多東西,用來造福於後生的百姓。比起女媧,他更辛苦。比起黃帝,他造福百姓的更多,我真的佩服極了盤古。
倉頡也是我一個佩服的人物。他最初只是管糧食和牲口的一個小官。當時計數的方法很簡單,在繩子上打結,每多一些食物或者多一隻牲口,就打一個結,不同顏色的繩子代表不同的東西。可是,打結容易解開卻難了,於是他改成用貝殼計數,可是,丟一個貝殼就造成很大的損失,由此被罷了官,於是,他決定發明一種文字,他從幾位老人追捕獵物的事情中得到啟發,發明了象形字。
最令人惋惜的人物就是蚩尤了。他野心勃勃,不過鑄造兵器無人能及,如果他把鑄兵器的本領傳給別人,自己去做一個威猛之極的一員猛將,不是比死亡好多了嗎?就算做一個鐵匠,他也可以小有名氣,比被人稱作喪心病狂之徒豈不是好多了嗎?
還有周公。周公為了國家日夜操勞,好不辛苦,又要輔佐年幼的成王,教他治國的本領,以便將來治國。周公很忙,吃飯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報告一件事情,周公連忙把嚼了一半的飯菜吐出來,談完之後又回去繼續吃,結果又來了一個人,有急事相報,這樣來來回回一共三次,周公才吃完。這樣勞累,能不令人感動嗎?
除此之外,管鮑之交令人感動,周公輔佐成王讓人動情,在這本書中,我還有許多喜歡的人物,由於時間問題就不一一解說了。
這下你知道我喜歡、佩服、惋惜的人物是誰了吧!?
歷史小說讀後感(三)
公元220年—280年,天下分成三股勢力——蜀漢、曹魏以及東吳,各自首領分別為: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國為了爭奪天下而不停地開戰。《三國演義》就是由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戰爭而改編的。
俗話說的好,「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年少時,我們可以從《三國演義》中為自己挑選一個人物,然後向他學習,向他努力,爭取接近他,達到他,超越他。這個人物可以是足智多謀的諸葛孔明;也可以是謹慎多疑的曹孟德;還可以是武藝超群的趙子龍;更可以是忠貞不二的關雲長,只要你願意,連呂布那樣見利忘義的人也行。等到年老時,我們就可以根據《水滸傳》看看自己成為了哪種人。
《三國演義》不僅向我們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也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殘酷和複雜,有些人為了那一些可笑的權勢、利益而不顧那些與自己同生死共患難的部下的安危,甚至企圖殺死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些人今天勢不兩立,明天杯酒言歡,表面關係融洽,內心勾心鬥角。如今,世界上仍然存在著這些人,而且人數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多,我們必須警惕這一些恩將仇報的人。
初看三國時驚嘆於賣草鞋的劉備竟然三分天下得其一,後來隨著資歷的增長,也逐漸認可了。有時過於良好的出身條件反而不利於成功。生長在這一種衣食無憂的狀態下,大部分人會變得軟弱無力,遇到一絲挫折就退縮,就放棄。但也有例外,他們會充分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去為成功打下基礎,如曹操。在艱苦的環境下,更應該拼盡全力去嘗試,去挑戰,去突破。但這種情況也有例外,他們將這種出身的貧困歸於荒謬的天意,不去努力,甘於窮苦一生。無論你出身貧富貴賤都應該努力向上,不能滿足於現狀(阿斗就是個例子),應該爭()取新的突破。
只要努力去拼搏,就能迎來的成功,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