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曾獲茅盾文學獎,源於真實的故事。很多人感嘆是因為楚雁潮與韓新月悽美的師生戀情,悲劇最痛心因為它總是把最美麗的事物狠狠地撕碎然後展示出血淋淋的傷口。整本書都是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比我們能接受的悲劇更可悲,因為它不源於愛情,而源於信仰。我一直痛心的,不是愛被現實劃傷,而是所有的疼痛都因於沉重的信仰,卻還不得不靠信仰療傷。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悲劇:月明、月晦,層層疊疊的索引出兩代人的悲劇,我不知道在那個時代有多少這樣的悲劇。這本書跨越了抗戰、文革,將宗教根深的信仰置於這樣的背景下,註定是悲壯的註腳。幸而,最後看到了些微的曙光,或許,疼痛過後我們便會知道如何不再這樣疼痛。
一個穆斯林的傳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與共,愛苦糾織的悽美戀情,畫出一道由: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長篇巨作。主人公們在政治、宗教中掙扎,人們在思想感情和愛情的薰陶中沉浮,縹緲,被作者獨特的視角帶入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可愛又可恨的世界。
如訴如泣的吶喊,冰如刀攪的界世,愛恨情仇的交匯。死去的人往復在地獄與天界的罅隙,活著的人卻在現實與浪漫的牆縫中重生。幾個世紀的輪迴,人們逝去的、重來的,能夠永無忘記的只有七情六慾。紅顏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這一界如地獄般的天堂中展開交戰。
社會的無形的條件下成形,人們卻又在成形的條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對人生以及來未的困惑,這之間的流傳,只會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愛的人再次誕生,那誕生之後又會是怎麼樣的一段家庭故事呢?爭吵,或是平靜地度過下半輩子?只是渴望著這一切稍縱即逝的虛擬給自己的生活添加著無形的色彩,愛情就只是被人類無疑當作是精神養料的東西麼,那是在現實社會中不允許存在的。
宗教的純統,政治的鋒交。
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樑的幽齋音樂,始終在讀者耳邊迴蕩著,想抹也抹不去。
最終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現實中值得人回憶的美好的「事物」吧,這一切想要變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則:一,享受開始的美好……就讓生命順運。二,一路坎坷,卻始終有美好的回憶不是麼?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報,沒有第三者。這樣悽美的愛情故事,我想,在現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熱情與奔放,開放的外國人又一次對保守的中國人的衝擊,必將會留下永遠的漩渦吧。只能夠就任它發展下去,強大起來,以外人的()話說:「就是在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