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上周二讀完的,當時美網剛剛開始沒多久,結果現在Naomi(大阪娜奧米)都已經歷史性地奪冠了,才意興闌珊地準備寫一寫我們國家至今最出色女子網球選手李娜的自傳給我的感受。
好吧,安慰自己:late is always better than never。
因為李娜的這本《獨自上場》目前只能從國內的亞馬遜買紙質的英文版,於是我選擇了能夠線上閱讀的版本,不知道是上傳文本的問題還出於李娜自己的寫作風格,章節之間有一些斷層的感覺。不過作為史上最好的女子網球運動員之一的自述——李娜的最高世界排名到過第2,可以強烈感受到她字裡行間的坦率和真誠。
如此說來,她已經儘自己所能給這本自傳賦予了最大的意義。
網球我以前只是略有了解,不過作為一名體管學生,還是非常有必要關注一下這項非常有底蘊的「貴族」運動。但讀完整本書,抽絲剝繭之後會發現,一個領域裡頂尖人物的跌宕經歷,本質上是跟任何人都相通的。
讀到一半的時候,我在想,李娜其實就是先傾注力量在網球上,拚命做到最好,然後再來完善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可能很多家境不是很優越或者因為要訓練很少有時間接受教育的運動員,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國內,身體與技術的磨練常常與頭腦的訓練互為沉沒成本。這樣想,整個社會對體育和運動員的刻板印象倒的確也是能理解。
不過對很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來說,即便要先拋棄很多童年、少年和普通孩子一樣的快樂時光,他們還是願意努力通過體育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乃至扭轉自己的人生軌跡。
李娜做到了。不過整個過程太過曲折。
早年喪父,母親改嫁,獨自去美國網球學校求學,李娜承受了這一切給她帶來的孤苦感,然後就是拚命打球,努力讓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經濟上進入一個新狀態。
後來,她跟網球省隊里的領導與規制產生矛盾,在還很年輕但已經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選擇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學習新聞學,享受了幾年跟運動員生活比起來極為放鬆快樂的校園生活。
其實這個時候她通過在學校學習完成轉型會是一條不錯的路徑。不過後面還是在外力和內心的影響下,重新復出征戰網球場。期間的幾次低潮期和三次手術,應該是她最為難以捱過的一段時光。
而離開國家隊體制,選擇單飛,也是國家體育體制和李娜個人職業生涯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論如何,她最終拿下了兩次大滿貫冠軍,成為亞洲女子網球第一人,累計拿到1億多人民幣的賽事獎金,簽下的代言契約更是數以億計。然後在2014年,急流勇退。
僅運動員生涯,她就已經嘗過了比太多人多的甘苦,看到了經歷了她那個領域裡的方方面面,在摸爬滾打中建立了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他運動員以及各路精英可能也大多如此。努力做好手頭的事,大概是成倍增加人生體驗的利器。
競技體育,作為運動員,在場上,比拼的不僅僅是技術水平,更有心理狀態,應變能力等等等等,在場下還要應對媒體,贊助商,政府官員等各路人馬。可以說殊為不易。
賽場之外,李娜在書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她老公姜山。倆人曾經同是省青年隊球員,後來先後選擇退役,一起去上大學,後來姜山一路支持李娜的職業生涯,曾經當過她的教練,但更多的是「保姆」和心理疏導師。
以往看李娜比賽的時候,曾經注意到過場邊的姜山。當時並沒有深入了解,一則是覺得丈夫當教練顯得非常不職業,二則是些許覺得「這個姜山活在了李娜的羽翼之下"……
讀完書,細細感受了姜山在各個階段扮演的角色,突然明白他是李娜整個職業生涯甚至更長遠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李娜本人也有過類似表述。釋然了。
而李娜的第一次退役選擇讀大學,以及後來復出後選擇離開國家隊單飛,可以說是很多運動員難以或者不敢於做出的決定。
機會合適,不妨勇於一試。
運動員跟大多數人的不同之處大概在於,他們在年幼時就展現出了某種天賦,早早就選定路徑專心發展,放棄了大量同齡人共同擁有的經歷,給自己一個機會在三十歲甚至二十歲的時候劈出華山一條路。
當然,他們真正的慘痛和付出,只有真正經歷過的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