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作戰篇讀後感

我讀了《孫子兵法》,一本十分有意義的書,起初開始讀作戰篇,我就受益匪淺。

《作戰》篇是《孫子兵法》第二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之所以說其最重要,是從軍事歷史角度說的。

《作戰》篇的本義是說,要速勝,不要持久戰,因為對後勤的消耗太大,對人員的消耗太大,對國力的消耗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很容易遭受別人暗算從而面臨毀滅的危險。孫武在這篇文章里提煉出核心觀點:「兵貴勝,不貴久」。

在實際戰爭中,政治家和軍事家們多反其道用之,即強調打擊對方後勤保障、消耗對方國力的重要性,取得戰略優勢,從而贏得戰爭。

最著名的就是抗戰。在抗戰初期,日本妄想三個月滅亡中國,咄咄逼人之勢、對中國人極端蔑視之情溢於言表。日本人狂妄的背後其實是巨大的虛弱,即日本軍力強,卻面臨資源少、後繼乏力的困境,持久作戰不利於日本,速決戰利於日本。因此,毛澤東因地制宜提出「持久戰」戰略,在人力上、資源上、士氣上不斷消耗日本,通過長期戰爭,積累對日本的作戰經驗,擴充實力,將戰略態勢由劣勢轉為優勢,最終取得對日作戰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英國的潛艇戰也屬於消耗戰,即德國擊毀英國艦艇的速度快於英國製造艦艇的速度,不斷削弱英國海軍實力,使得德國海軍由弱勢轉變為優勢。這一戰略是好的,只是後來由於美國人參戰未能成功。當時,盟軍除用軍艦外,還用航母飛機打擊潛艇,沉重打擊了德國人的潛艇部隊,德國海軍的戰略進攻態勢也得到徹底遏制,此後不斷走向衰敗,直至最後滅亡。

中國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抗,()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取勝,就是採用了打擊對方後勤保障的正確戰略。當時,蜀軍北伐,最大的弱點就是後勤保障困難,縱是一代天才諸葛亮也沒法解決。司馬懿看準了這一點,在與諸葛亮反覆較量中,不斷消耗蜀軍實力,等蜀軍無力支撐作戰時,自然撤走。

劉邦和項羽的較量被人稱為十戰九不勝,最終劉邦勝出。除了劉邦善於用人外,劉邦人力和後勤保障充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與之相比,項羽的後勤保障和人力保障就很差,歸附他的人才還不斷外流到劉邦處。總有一天,雙方的戰略態勢會發生逆轉,那時劉邦自然會戰勝項羽,取得勝利。

在中國,強調打擊敵方後勤保障,還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堅壁清野」,就是不給進攻的敵人一點物資,讓人吃不上喝不上,最終知難而退。這可能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這也反映了打擊敵方後勤保障對於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婦孺皆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