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孟子讀後感2000字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麼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於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麼是「仁政」?孟子在書中並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於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亡。」、「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願出於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並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並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於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麼「仁政」說並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幹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治,殺人如痲,哪裡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裡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並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並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裡逐出!此後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後了。)其後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麼,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製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幹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