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孝經有感(一)
最近參加了幾次家庭倫理道德講座,聽了婁全民老師宣講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時,得到了幾本中華傳統經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經》。讀後深有感觸,覺得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國民需必讀此書《孝經》。唯如此才能實現人人和諧,家家和睦,戶戶平安其樂融融的局面,創造出一個暫新的中華民族太平盛世。
《孝經》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的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階級,就個人的地位和職業,標示了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
更推而廣之,闡述了統治者和官吏們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悅誠服。可見(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國家的大經大法。與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賴《孝經》明教化。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這一章是《孝經》的綱領,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立歷代孝治的法則,定萬世政教的規範,因此被列為《孝經》的首章。
這一章是說;有一天,孔子閒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參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著。孔子對曾參說;「從前聖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如此一來,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君臣民上下一心,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麼嗎」?
曾參聽到孔子的問話,恭敬地離開座位站起來,謙卑的回答說;「弟子愚昧魯鈍,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孔子說;「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你坐下來,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給的,應該好好愛惜,不可以有任何損傷,這是盡孝的開始。進而要修身養性,實踐正道,自然能名揚後世,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這樣才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謂盡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詩經,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記載著;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孔老夫子在這一章里;通篇向我們講述了《孝》的重要性,講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無不將孝道做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和安身立命的法則。
中華民族從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結束,歷代帝王選賢與能,無不以孝道為尺度,來選拔任用各級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盡忠盡孝,克己復禮。而廣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約束和教導下,孝順父母尊長,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鄰里,相親相愛。歷史上出現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無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產物。
現今社會世風日下,各級政府官員腐敗墮落,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民眾隨波逐利,棄孝悌忠信於腦後。試問還有什麼倫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請各級政府官員速思良策,普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紮根每一個國民心中。創造一個其樂融融全民和諧的富強的中國。
讀孝經有感(二)
讀《孝經》有感《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為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己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衝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讀孝經有感(三)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核心」。
這是關於孔子與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閒坐。孔子說:「先代的聖帝賢王,有一種至為高尚的品行,至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歸順,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曾子連忙起身離開席位回答說:「我生性愚鈍,哪裡能知道那究竟是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來的。你還是回到原位去,我講給你聽。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那裡得來的,所以要特別地加以愛護,不敢損壞傷殘,這是孝的開始,是基本的孝行。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於後世,使父母榮耀顯赫,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孝,開始是從侍奉父母做起,中間的階段是效忠君王,最終則要建樹功績,成名立業,這就是孝的圓滿結束。」是啊,我們的身體和毛髮都來自於父母,使自己的身體毛髮無損,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因為每個父母都不願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髮人送黑髮人。
還有一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對於孔子的禮制很推崇。臨終前,曾子要躺在季孫賜的竹蓆上,當時曾子翻身很困難了,他讓弟子把他移到竹蓆上,他的弟子不肯,他堅持要換,弟子沒辦法就換了,結果曾子經此翻身很快就去世了,但他很欣慰,因為他在臨終前的身體完好無損。我想到了那些自殘的,想不開的人,他們多麼不孝順父母,就算有再不幸的事發生,也不該放棄希望,他們就沒有想過父母該有多擔心嗎?父母雖然經常批評我們,但那都是為我們好,如果不是因為愛我們,父母為什麼要因為你的小錯誤而生氣呢?好好珍惜這些來自父母的愛吧,他們不會陪伴我們走完這一生,不要等他們不在了,才後悔,才感悟,那時做什麼都沒用了。我希望讀完這篇文章的人都夠進一步的孝順父母,領悟父母的愛。
書,提醒著我們,警告著我們;書,幫助著我們,領導著我們。書中有很多道理,我們要慢慢學會,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不愛讀書。書,在你寂寞時,無聊時陪著你。書,在你絕望時,失敗時激勵著你。書,在你傷心時,心情不好時,把快樂送給你。你仔細閱讀書時,他是你談心的朋友;你想不開時,他又是你的導師。所以熱愛讀書吧,他會給予你希望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