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有效溝通觀後感

有效溝通觀後感(一)

近期我又認真觀看了余世維博士的《有效溝通》學習光碟,聆聽了余博士關於溝通藝術的精彩詮釋,為什麼說又呢,第一次是在離退休職工醫院學習,再次聆聽他的精彩演說了,更使我感受頗深。

溝通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於個人和單位來說又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和一個單位的成功,這其中的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紀,作為一名專業技術工作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技術能力,還要與領導、同事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提升個人的溝通藝術,運作好人際關係,就成為事業成功的重要環節。

余博士首先講述了企業溝通的目的,一是溝通是為了控制成員的行為,看看員工是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如果不經過溝通是不會知道的;二是激勵員工,改善績效;三是表達情感,分享挫折與滿足;四是流通信息,強化你的信息,不讓信息斷裂。

溝通三要素:心態、關心、主動。以關心為出發點,注意對方的狀況與難處;注意對方的需求與不便;注意對方的痛苦與問題。比如我們科室的患者要求我們治療時間要短,療效要好,費用要低。所以我們要換位思考,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把他們當作親人一樣對待。這樣一來,醫患雙方溝通找到了關注的焦點,溝通也能順利進行,排除溝通時自私、自我、自大心態等障礙。有效溝通光有心態和關心還是不夠的,還要求主動,即主動支持與主動反饋。對於醫院來說,我們主動地為患者提供信息等支持,我們的患者會很感激。作為醫院一名員工,主動向上級、同事反饋工作進展等信息有助於同事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可見正確的溝通心態,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有助於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促進工作開展。溝通三要素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把握其真諦,並在實踐中提升溝通技巧。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和別人無話可說,害怕和別人溝通,尤其是和領導。現在看來,我覺得可能有這樣的原因:一方面,自己不夠積極主動。當積極主動去做一件事情時,情緒才會被調動起來,思維也會隨之更加活躍。另一方面,對於溝通的話題自己沒有做好準備。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應該是多聽少講,至少是先聽後講,要掌握傾聽的技巧,不要隨便打斷對方、集中精神、不要批評、站在對方立場、控制情緒;還需要我們有傾聽的能力,傾聽在前、問題在後,能在對方的講話中捕捉到可供溝通的信息。

一個團隊如果沒有溝通,我們就無法了解同事之間的工作進展程度,了解管理工作思路。沒有溝通,工作就不可能協調好、也不可能幹好,團隊就因此而渙散。學會溝通技巧,這世界就會變的更美好,社會就更和諧,團隊戰鬥力就會不斷增強,事業就會更進步;所以,溝通不是一種說服,而是一種感染、一種形像展示、一種言行一致的體現。

余博士的講座中有這樣一句話:越學越聰明。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去學;告訴自己:用心去聽、去想,關心他人,主動交流。

有效溝通觀後感(二)

余世維老師的《有效溝通》我看了兩遍,每一次看都讓我獲益匪淺,溝通的能力、溝通的方法以及溝通的效果都禪述得非常詳細,總的來說,可以用余老師總結的四個關鍵字來概括:心態、主動、傾聽和回饋。

一、心態

心態決定一切!一個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抱著一顆什麼樣的心態就決定了事情會有什麼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這樣,如果從一開始就抱著一顆牴觸的心態,那結果可想而知;而如果能抱著一顆協助、互利的心態,再加上溝通時謙和、真誠、委婉,不讓人產生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耐煩的感覺,那溝通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就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溝通出現了問題,只有把信息溝通、情感溝通和思想認識的溝通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有效溝通。信息溝通是表層的,情感溝通是中層的,是溝通的潤滑劑,而思想認識的溝通是深層的,是溝通的重點。在企業管理中,用命令及驅使往往達不到目的,而真誠的溝通、引導,則常常可以順利達成目標,員工樂於執行。

二、主動

主動,是溝通的基本要求。只有主動了,才可能發生溝通。在我看來,主動進行良好的溝通是高速、高效工作的保障,余世維老師也說,經理或廠長這樣比較高的主管,不要埋怨下屬不來找自己。其實這其中道理很容易明白,通常情況下管理者處於主動的一方,有利的一方,而被管理者相對來說,處於被動和不利的一方,由於地位的差異,下屬都不太願意主動跑到領導的房間去作溝通。所以,管理者應該主動下去與被管理者溝通,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定要等到下屬將問題反映上來了,才去處理;反之,作為被管理者,也要爭取主動向上司溝通的機會,主動溝通是快樂的,被動溝通是痛苦的,通常情況下,上司找下屬溝通,往往是出現問題了,溝通出現的狀況就是下屬被批評、被訓斥。所以,職業生涯中,溝通始終是工作的首位,只有做到有效溝通,才能工作得快樂!

三、傾聽

俗話說:善聽才會善講。一個不會聽話的人通常就不會說話。只會講話不會聽話叫做強辯,會聽話才會講話叫做善於思考。余老師開玩笑道:「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希望我們多聽別人講話」。他認為,「大家都說談判是件難事,其實不難,是該聽的時候沒聽,該問的時候沒問」。積極的傾聽是對講述者最好的鼓勵,能增加他人的信任感與滿足感,也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達成良好的溝通。還要注意的是,在傾聽的時候,要聽取和容忍不同意見。「沒有意見的公司永遠不會有很好的點子」,余老師說。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你的企業正在發生的問題,想制定正確的目標,就必須營造一種講話氛圍——講話的人可以大聲地爭論、激烈地討論,可以有「合理的衝撞」。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人都以積極的態度加入其中,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

四、回饋

溝通是也是要及時反饋的,很多人往往就忽略了這一環節,誤認為溝通就是「我說他聽」,或者「他說我聽」,例如,在溝通時遇到一言不發的「悶葫蘆」,那你表達的信息就如「泥牛入海」,毫無訊息。說到溝通中的信息反饋問題時,余老師介紹起這麼個知識:海軍訓練有一個動作叫做操炮,就是一個水兵把一個炮彈遞給另一個水兵,讓他裝進炮膛。一個規定是,將炮彈送過去的水兵要說「好」,接炮彈的水兵也要說「好」,這樣才可以把手鬆開。送炮彈的水兵說「好」,就是說我準備放手了,接炮彈的水兵說「好」,表示你可以放了。如果沒有聽到「好」、「好」兩個字炮彈就上膛了,士兵就一定會受到上司的嚴厲處罰,因為在操炮時,士兵若保持沉默,炮彈一不小心砸到甲板,就有可能發生彈藥爆炸的毀滅性危險。同理,企業經營中,溝通的信息反饋也十分重要。與客戶講完話就走了,領導講完而底下的人沒有作完筆記就算完了,這一切都是沒有反饋的表現。缺乏反饋會產生以下兩種後果:第一,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其二,他只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在「溝通」中反饋這一環節餘老師還用了一個很常用的詞語「回報」來形象地描述。這個「回報」不是指報答,而是「回頭報告」的意思。意思是說,甲對乙有要求,乙要對甲有反饋。管理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所以,甲對乙一旦有要求,乙對甲要不斷地「回報」。這樣可以讓甲放心你在做什麼,萬一有差錯,來得及修正。「事前問清楚,事後負責任,大家不要推、托、賴,這是有效溝通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

溝通,對於個人和企業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成功,這其中的溝通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在溝通的堅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局部衝突,讓溝通雙方的心理感受很累。這樣的溝通衝突問題,存在於對對方不夠關心,沒換位想一下,也就是站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乎他的處境;一旦他感覺到你有在想他的難處,那就很容易讓感情產生共鳴,於是所有的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有效溝通觀後感(三)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而溝通則是獲取信息最快、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同時,溝通也是我們一直都在實踐和探索的生存方式,從出生開始,我們就無時無刻不在與人溝通,與人交流。

溝通涉及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企業的溝通、企業與企業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我們都應該「坦誠相待」,大家要站在同一個平台和心態上,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那麼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觀看了余世維教授的《管理者的有效溝通》視頻講座,或許對我們有很大幫助。余教授的講座,讓我們結合實際生活、工作,站在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考慮,運用個別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為我們答疑解惑,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把我們帶入一個心與心相交流的氛圍與境界。

余教授就如何進行有效溝通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溝通的目的和要素、溝通的方向和角度、突破溝通障礙三大方面闡述了有效溝通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儘管余教授的講座面向的大多為公司管理階層,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有效溝通的知識精華。

余教授在講座中講到溝通的三要素時引用了培根的一句名言——「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永遠的介紹信」,在實際溝通中,彼此認同是一種可以直達心靈的技巧,同時又是溝通的動機之一。那麼和藹可親的態度就是達到溝通目的的前提,如果你的態度惡劣,行為舉止不正常,想必很少有人會主動跟你溝通,更談不上彼此認同了。余教授講到溝通的三要素時,首先提出:溝通的基本問題是心態。一個人如果心態不對,那麼他的嘴就是像彈簧一樣也沒有用,就是把話說的像蜜一樣甜,恐怕也達不到溝通的最終目的。在平時做事做人過程中,我們心中所思所想往往會反映在行動上,而此時的言語或是行為通常也是心中所思所想的外在表現。並且談及到溝通心態時,余教授點明我們不能具備的三種溝通心態:自私、自我和自大。自私到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對別人冷眼相對,不知道關心身邊其他人。當然也不能太自我,總感覺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眼中只有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都會變得消極、孤獨。最後一點,不能「夜郎自大」,不管發生什麼事,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就是答案,聽不進別人的一言一語。當你涉及到某方面的不是自己專業或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時,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聽一聽專業人士給出的忠告或者建議,或許這樣會讓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來,就很難與別人溝通。

中國聯通有一句廣告詞:溝通從心開始。這裡的「心」可能就是指一個人的心態。人與人的溝通就是從心開始的。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處處都需要我們溝通、交流。我們不僅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息傳遞給別人,還要通過溝通、交流去解讀他人的思想、情感和信息。以一種「坦誠相見」的心態去溝通,那會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痲煩。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微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等等,類似這樣的話有好多,都是在提醒著我們,溝通要有好的心態,有了好的心態,就是溝通成功的前提。這種好心態的溝通也是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和生活中獲得滿足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連結。

我們做的是服務行業,這種好心態的溝通貫穿於平時的工作中,影響著我們跟客戶、同事的交流。當我們第一次見到客戶時,我們是笑臉相迎?還是愛答不理?可能這最初見面的印象會影響著接下來的溝通,甚至會影響到最後業務的成交與否。曾經聽過一句話「用心做服務」,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所接待的每一個客戶,去關心客戶所能關心到的問題,去想客戶可能會著急要問的問題,運用自己知道的專業及非專業知識為他們答疑解惑,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去想問題,讓彼此做到坦誠相見,對我們產生一種信任感。在接下來的溝通中,交流就會很融洽,為業務的洽談助一臂之力。所以,當我們能夠與人為善,不自私自利,不處處想著表現自我,而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以一種好的心態多為他人考慮,關心他人的需求,發自內心的尊重他人,秉持著一顆真誠之心與他人交往時,那麼,與他人的溝通便打開了一扇窗。

余教授在講座中,提到溝通中存在的障礙,並指出克服障礙的方法。()當我們打開心扉與別人溝通、交流時,或許還是會碰壁,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交流順暢,那此時,我們遇到了就是溝通中存在的障礙。溝通中存在很多障礙,包括溝通的個人障礙及組織障礙。就像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不是可怕的,怎樣解決困難才是重要的,那麼對於溝通也一樣,存在的障礙我們不要畏懼,怎麼去克服溝通中的障礙,讓彼此的溝通變得順暢才是重點。

克服溝通中的障礙,我們首先要利用反饋,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回報」,這個「回報」並不是指報答,而是回頭報告的意思。當然,利用反饋不單是指,我們交代人家辦的事,要求他們回報;同樣,別人交代我們辦的事,在我們沒聽清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問清楚,事情在辦完之後,也要向人家報告,讓對方對自己辦事的速度和效率給予肯定,以後有什麼事情仍然可以放心交給我們去做。其次,克服溝通障礙,我們要簡化語言;簡化語言就是說話要有重點,並且要善於用比喻。當我們與客戶在交流時,並不是我們說的越多對溝通越有利,我們要抓住客戶要了解的重點,知道客戶此行的目的和意圖。一個人的注意力只有幾十分鐘,如果在短暫的時間之內沒有抓住客戶的心理和注意力,那麼在接下來的溝通中,即使業務員介紹的再多,也只能到達事倍功半的效果。最後,克服溝通障礙,我們要主動傾聽。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句話「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的叫出來,等於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在這裡強調了主動傾聽的重要性。就像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希望我們多聽別人講話。在公開交流的場合,並不是我們講的越多,越容易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們只有用心去傾聽別人的談話,思考他們的談話,才會從他們的話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中,我們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才能學會更好的溝通。聆聽別人的講話,我們會從中總結出他們談話的技巧並運用到自己以後的溝通交流中,學以致用。

在一個多元化的信息社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溝通就沒有工作的效能。生活中我們遇到問題,需要與人溝通;產生矛盾,需要與人溝通。而有效的溝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會讓複雜問題變的簡單。溝通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是在平時的工作和實踐中不斷鍛鍊和培養出來的。也許眼前的我們並不是一個善於溝通的高手,但是,只要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態,善於運用溝通中存在的技巧,克服溝通中存在的障礙,學會尊重他人,傾聽他人,不斷學習,反覆實踐。那麼,做到有效溝通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也絕非難事,讓有效溝通融洽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