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教育教學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縣。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一直是白族人民習慣用的文字,在歷史上雖曾有過借用漢字標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統一規範而沒有能夠推廣。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民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係。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裡設定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於戰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雲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於白族。14世紀前後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後來也與當地白族人融合。後來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後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別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形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後,大理臣服中央政權,受到內地漢民族文化,經濟的更多影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進一步發展。到了元代,這裡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聞名遐爾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隨著社會發展,三月街的會期逐漸延長,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於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雲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大理乾隆舉人師範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這就是三月街的生動描寫。傳統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要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

蝴蝶會挺拔秀麗的蒼山雲弄峰下,有一片長滿合歡樹、酸香樹、黃連木的碧林。萬綠叢中,山茶、杜鵑爭奇鬥豔。花叢深處,有一泓珠吐玉的甘泉,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蝴蝶泉。泉邊一株翠葉似巨傘的合歡樹,每逢四月會招來成千上萬隻彩蝶,環繞奇樹清泉翩翩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這是白族獨特的蝴蝶會,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中外遊客雲集這裡,萬人爭觀奇景。

蝴蝶會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並不奇怪。只要你身臨其境,而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四月正中百花盛開的季節,每年都有成千上萬隻彩蝶來此聚會,連須鉤足,首尾銜接,懸於樹枝之上,成為一串串色彩繽紛的蝶花。有時哄然騰空,漫天飛舞,隨後又馬上成串結團掛於樹上,與泉水相映,成為奇異絢麗的立體景觀。

但是古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白族中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這裡有一條兇殘的巨蟒時常化成人形,每年要從村寨捉兩位年輕漂亮的白族姑娘,拖進洞中,進行糟蹋。後來有一位勇敢的白族獵手杜朝選,有一天他發現了巨蟒,深入洞內殺死了巨蟒,救出了兩位可憐的姑娘。姑娘非常感激獵人,她們都願意以身相許。可耿直善良的獵手說:「為蒼山洱海除害,乃我白族獵手之責,怎可高攀姐妹,貪圖榮華。」不料,二位姑娘愛情純貞,就跳入無底潭中,以死報恩。獵人事後追悔莫及,便也縱身入潭底。

後來這三位情人皆化作彩蝶,翩翩飛舞於無底潭邊。三蝴蝶終於結成美滿姻緣,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孫孫,引來數不清的蝶群聚會,因此後人將無底潭改名為「蝴蝶泉」,並立廟塑像,祭祀三位為愛情而獻身的年輕人。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製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醃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醃菜,醃菜的種類很多,除醃製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採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醃製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蔔、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製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乾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痲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製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麵團加佐料蒸製而成。

喜洲的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契約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不過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地白族人採用了。現在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誌。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清潔、整齊,左右為臥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築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內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正面寫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照壁前設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納西族禁止在河裡洗屎布、禁止向河裡扔廢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裡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長輩面前說醜話髒話,忌外人闖入產婦房間,忌孕婦進入新房。忌坐在門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邊吹樹。

白族在宗教方面除信佛教、道教外,主要崇拜村社神「本主」,幾乎每個村寨都有「本主廟」,塑有本主像,村民把「本主」當作一個村的保護神來以祭祀,本主一般不是一個人,而是本主夫婦及子孫,少的20多個,多的達80多個。本主各個村子都不一樣,大理一帶村寨中,本主之神共有62個,有自然之神:如太陽神、洱海神、雪山神;也有歷代的部落之神,英雄之神等。這些本主都有自己的歷史功績,因而受到人們的崇敬。「本主」誕辰之日,村里就過本主節,村民們唱歌跳舞,耍龍耍獅進行慶祝活動。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並善於醃製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胙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餚。大理等中心地區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此外,還有用糯米釀製的白酒,用蒼山雪燉梅和糖製成的「雪梅」,鄧川特製「乳扇」、「乳餅」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燉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乾醃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乾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進餐時長輩要上坐,晚輩依次在兩旁或對面落坐,晚輩要隨時為長輩添菜加湯。

白族人民喜好飲茶。一般飲用烤茶時,用一陶製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幾粒花椒或桂皮,別具一番風味。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後口齒留香,熱渴頓解,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譁,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