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教育教學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叩頭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均行叩頭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云:「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於將胡亦然。」祭祀時也叩頭。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係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逕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後自然留宿。由於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迴避。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臥,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後收拾乾淨,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後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鹹、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多在東北地區生活,尚義好飲,酒量頗大,尤喜烈性白酒。家中來客,由長輩陪待,晚輩不同席,年輕媳婦侍立在旁,斟酒點菸,端菜盛飯。由主人給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客人喝酒要杯杯留底兒,俗稱」留福底「,預祝主客富足美滿。

宴賓時主人家男女更迭起舞,一人唱酒歌,眾人和。主人敬酒時,如客人比主人年長,主人長跪進酒,客人飲畢,主人方起身;如客人比主人年輕,主人站著敬酒,客人微屈膝而飲。婦女敬酒,禮節相仿,客人可以象徵性表示即可;酒如果沾唇,必須一飲而盡,否則婦女長跪不起,直到客人飲完。好客的滿族人往往叫婦女出來敬酒,使客人一醉方休。

滿族過去議親,媒人必須到女家連續去三次,女家方肯表態,以示」好事多磨「、」貴人難求「。媒人每次去時至少要帶一瓶酒,()所以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說。

滿族在孩子滿月之後,擇日為孩子起名。當天,有錢人家要擺酒設宴,款待賓朋;沒錢的人家,也得簡單聚餐小酌。孩子周歲生日時,舉行」抓周「儀式,家人歡宴暢飲。女兒長大出嫁,生了頭胎後,抱孩子回娘家,把鎖帶解下來,叫做」改鎖「。回娘家改鎖時,婆家要送兩頭豬,兩壇酒,兩斗黃米。

滿族建房,在上最後一根大梁時,房主要往大樑上澆酒。

女真人是滿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項日常事務就是喝酒,每喝必勸,盡醉而歸。景祖烏古酒時,女真人酗酒成風,世祖劫里缽曾醉後騎驢入定。他們喝酒的辦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隻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飲。每逢婚嫁,夫婿和親戚到女家,要抬上許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銀瓦器盛裝。將士出征,全軍會飲,此時將官招人獻計,共議長短。平時宮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響朝政。

春節舊稱元旦,滿語讀音為」阿涅業能業「,這一天是滿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滿族先民很早就有過春節的習俗,《渤海國記》記載:滿族的祖先,人在春節到來時」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錐』。「踏錐就是今天東北地區扭秧歌時常見的踩高蹺,男女老幼歡歌暢舞,慶賀新春的到來。

渤海國政治、軍事以及文化上深受唐王朝影響,許多制度皆參照唐制,漢族春節的一些習俗正是在這一時期傳入到東北地區的。清王朝統治集團在順治元年入關之後,滿族居民大量移居關內,與漢、回、蒙古等民族雜居共處,漢民族的春節習俗逐漸被滿族居民完全吸收。

滿族人過春節雖然因襲漢民族,但也有其獨特的習俗。臘月置辦」年嚼穀兒「(節日食品)時,滿族人家家戶戶開始淘黃米、烀豆子、蒸黏豆包。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準備的滿族餑餑(點心)就更豐富了,有炸油糕、薩琪瑪、蘇葉餅等諸多花樣。滿族餑餑多為粘食,這與滿族先民漁獵生活息息相關,粘食較為抗餓,有利於男人們終日在山林里和湖澤旁奔波。

滿族人除夕前要貼春聯、掛旗、福字、窗花。滿族以白色為貴,最初是使用白絹寫春聯,後受漢族影響改用紅紙。滿族舊制有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過年時各旗根據自己的顏色掛上掛旗,以圖吉利。貼福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掛春牌,倒貼福字相傳源於滿族。清代恭親王有一年過春節時,府上有個不識字的僕人,這位文盲老兄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夫人)看後勃然大怒,下令嚴懲。一旁的管家靈機一動,忙對恭親王爺說:」王爺福晉息怒,這是吉兆啊,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來的意思嗎?這是王爺您的大富大貴到了!「恭親王和福晉聽後轉怒為喜,重賞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的人,貼倒福字便成了滿族的春節習俗。過去的滿族人家過年時,要在窗戶外麵糊上一層」哈花尚「(痲布紙),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用剪刀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的剪紙多取材於與薩滿教相關的傳說。

年三十兒到來,滿族人家要豎立」索倫桿「(神桿),掛上豬的內臟給過往的烏鴉喜鵲吃,桿下擺上供品祭祀烏鴉神,感謝鴉雀當年救助」老罕王「(努爾哈赤)。同時還要在室內的西牆掛上祖宗的畫像,供桌上擺上豬頭、鯉魚、大蔥、豆腐、米飯、米酒等食物,全家在家長的帶領下叩拜祖先。除夕這頓餃子要男人來煮,女人惟獨在這一夜晚不做家務但不能外出,直到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

滿族在正月二十五要舉行」添倉「大禮,男人們在家長的帶領下,用盆子盛上黏米飯,恭恭敬敬捧著來到」哈什「(倉房),用手指沾一些米飯象徵性塗抹到糧囤、米袋、量米的斗子上。然後在哈什的一張桌子上擺上饅頭等祭品,家長點燃三炷香,向糧囤作揖祭拜五穀之神,祈禱明年糧食豐收。

正月里,滿族婦女領著女孩在火炕上玩」翻繩「、」焱欠嘎拉哈「(羊的髕骨)等遊戲,男孩子則在外面放鞭炮、藏貓貓、打冰噶兒。貫穿整個正月的」韃子秧歌「把春節的喜慶氛圍推向高潮。」韃子秧歌「是東北地區特有的舞蹈,舞蹈中有」韃子官「(打頭的)、」克里吐「(丑角)、」拉棍的「(配角)、」傻子「等各種造型,舞步生動有趣。表演中擺動幅度大、造型誇張,再現了善騎射的滿族先民的勇武彪悍的民族風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