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親職教育

父母常見的十個錯誤

父母常見的十個錯誤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卻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國小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因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給孩子餵食柔軟的食物,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在你的周圍,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的孩子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會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特朗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要給孩子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一些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孩子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儘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它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這是現代家長最大的觀念誤區。學校只能給孩子頒發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孩子就業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爭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真正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樂和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消費社會,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有研究表明,許多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期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布放棄。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應該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線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觀念誤區。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的規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等等。負面的詞語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 )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痳痺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痳痺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通過孩子活出自己:

  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願望的載體,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希望通過孩子來活出自己。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是能享受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三衝刺:高考生親職教育誤區] [親職教育:一個高三家長的困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