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青春勵志

年輕人永遠是對的,大城市永遠是好的

一帆在北京讀書,經常跟我抱怨北京不好。「真不喜歡大城市」她說。我問她去過哪些地方,她說主要呆在昌平,偶爾去王府井逛逛街。

「去美術館看過畫展嗎,人藝的話劇看過幾部,國圖的講座呢?後海聽過搖滾沒有,知道朝陽使館區有一條長滿柿子樹的幽靜而寬廣的馬路嗎?」

「沒興趣。就昌平人少點兒,市區空氣更差,交通更堵。」

「那你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大城市呢,你連大城市是什麼都不知道。」

我發現總有人把在大城市生活與在大城市呆著混為一談。

這個現象,在我家鄉那個三線城市格外明顯。年輕人像一帆一樣,去大城市讀了幾年大學,或者被派去北京、上海等地公幹幾年。回家悲天憫人地說,北京空氣不好,上海人冷漠,廣州吃得差,深圳房租高……總之,大城市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家鄉這個三線小城才是宇宙中心。

但當你試圖勾畫他在大城市的生活軌跡,會吃驚地發現,他們去過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是火車站,最熟悉的路線是從火車站、飛機場到自己的住處,評價一個城市餐飲水準的標尺是學校或者小區門口老王家的小館子。

他們其實從沒離開過家鄉,只是換了一個地理坐標去過家鄉的生活。

他們吸足了大城市的霧霾,擠夠了大城市的捷運,卻沒有享受過大城市迷人的人文氣息、便捷的公共服務系統以及開放的人際交往氛圍。

他們以小城市更好作為藉口,縱容自己即使呆在大城市多年,也不肯融入那裡的四季與光陰,一邊抱怨一邊活著,他鄉沒有變成故鄉,故鄉卻已成他鄉。

我18歲來武漢讀書,至少有三年,覺得這個城市特別爛。從武漢的天氣到武漢人的脾氣,抱怨起這個城市,我能神清氣爽地說上三天三夜。

我一高中同學在武漢另一所高校讀書,自己組了個樂隊。樂隊經常去各個高校、商業區演出。他卻總說武漢好,這個根本性分歧甚至妨礙了我們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大三的時候,他去演唱會做兼職,開個小後門讓我混進去。我看了平生第一場演唱會。年輕的心跟隨鼓點一起激盪的時候,地域、身份、相貌、身材都不重要了,每個人都捧著一腔熱忱,與這個火熱的城市一起律動。

演唱會結束,我第一次看到珞喻路夜晚10點的模樣。

我試著與這座城市熱戀。去圖書館聽講座,探尋趣味小店,認識旅行達人、街舞明星、作家、戲曲藝術家……這個城市每天的清晨與夜晚,更新與送別,不再與我無關。

我漸漸明白,在越大的城市,越要用開放的心態去成長與改變。不是城市敞開懷抱迎接你,而是你滿腔熱情擁抱它。

後來,我在深圳生活了一段時間。這裡的物價很高,人情冷漠,但這裡的市民最愛排隊,同事關係最簡單,有全中國最好的公立圖書館。在設計雙年展、文博會上,你可以看到全球人文藝術頂尖的工藝與產品。

我在深圳幾年,去的最多的地方,一是書城二是展會。

我周圍同樣有這樣一種異鄉人,當我告訴他們,展會上,有一個機器人會種胡蘿蔔,他們連眼珠都不轉,說:「那跟我有什麼關係?」他們用這句話,在自己與城市之間築了一道厚牆。

是啊,有什麼關係呢?它不能讓你升職加薪,也不能讓你買房,可它會讓你覺得生而為人是幸福的。

你每天醒來,只看到小房間的四壁與老王餐館的外賣,與你每天醒來,興致勃勃地去找一個會種胡蘿蔔的機器人,看一幅美妙的畫,聽一場高級的講座,生活質量有本質不同。

而這種不同,與你從哪裡來,收入如何、長得美醜全部無關。大城市公共建設所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高,原本是屬於你的人權,而你卻並不珍惜。

當你的生命里,只有停步與退縮的時候,大城市與小城市沒有區別。然而,當你想要踏步向前,城市的大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找到多少朋友與導師,你的周圍將出現多少鼓掌的人。

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有更多新潮的思維與奮鬥的機會,更因為它最先捕捉到科技的脈博、藝術的風尚、創意的美學。在這裡聚集著最勇敢、最有創造力的年輕人與見多識廣,智慧充盈的中年人。

如果命運的巨浪已經將你送進一座大城市,或者你正在糾結要不要趁年輕去大城市奮鬥,我給你的建議是——

年輕人永遠是對的,大城市永遠是好的。因為頭部聚集效應,大城市一定集中了最好的資源,匯聚了最優秀的人才,你要努力站在這個巨人的肩上,不要因為它放了個屁而嫌棄它。

與本地人做朋友。在大城市,不要只混在外地人圈裡;出國,不要呆在華人圈裡。你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看世界,來不及了,快上船。

餵養自己的好奇心。大城市的可貴之處,是可以滿足你無限的好奇心,而我所見到的成功人士,創業的初衷往往不是強烈的財富欲望,而是強烈的好奇心。

放下無用的自尊心。你對大城市的憤怒與嫌棄,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你在大城市被傷了自尊,就想到小城市的好,但建立在低能基礎上的自尊,只會讓你越來越封閉。

大城市裡的每一個年輕人,希望你們在這裡生活、奮鬥、愛過、變過。最終,你有權利選擇回到小城。但希望你能自豪地說,我在大城市生活過,我知道那裡的好,而不是,我在大城市呆過,那裡什麼都不好。

前者叫歸隱,後者是無知。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