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作文大全

家鄉的山

家鄉的山(一)

在遼寧盤錦開會結束,當地的朋友準備安排我去游丹東的鳳凰山,我覺得太遠,沒有時間,想去個近點的山。朋友說醫巫閭山最近,100多公里遠吧。好,我們就去醫巫閭山。

這醫巫閭山和長白山、千山,同稱東北三大名山。上古舜帝時就封之為幽州鎮山。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要朝拜此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醫巫閭山名勝古蹟眾多,那名氣也就因此倍增。為什麼叫醫巫閭山,是來自東胡語「伊克奧利」的音譯,意為「翠綠的大山」。聽了朋友們對醫巫閭山的介紹,我汗顏了。我這個遼寧人,真是孤陋寡聞,對醫巫閭山知之甚少。

來到山前,巨大的山門,大片艷放的鮮花,歡迎著我這個遊子。一池噴泉下,一尊玉女洗頭的塑像沐浴在水中,那是個滿族女子啊。抬望眼,朗朗晴空下,巍巍的青山好像在向我微笑致意,我的心一下子暖烘烘的,家鄉的山,好親切呀。

沿著古老的山路前行,迎面看見了乾隆帝御筆題寫的「醫巫閭山」石刻。這山果然有名,許多帝王都來過。走過聖水橋,山路漸陡。路旁見一財神廟,到處栓著香客求財的紅布簽。前方有一塊題字的石頭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寫著「從善如登」幾個大字,這是廣寧知縣愛新覺羅。慶鈴所題,這字有意味。我們走上一道長長的階梯,登上大石棚。這是在石壁中天然形成的石窟,裡面有釋迦摩尼、觀音和如來的金身,還有十八羅漢的塑像。石棚的下面便是蓮花狀的「聖水盆」,承接著棚頂落下的泉涌而叮咚作響。

在登山途中,參觀了滿清皇帝蠟像館和觀音閣後,腳下的路已經變得窄小陡峭了,山間滿坡是蒼鬱的松樹,還有很多如礁石般嶙峋的巨石。億萬年前,這裡是海岸邊的礁岩,是那場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這些礁石隆起成為我們腳下這座醫巫閭山,如今這些山石上還有被海浪沖刷侵蝕的痕跡。

我們終於登上了老祖峰,海拔866米,是景區內的最高峰,上面有一道小長城。我站在小敵樓上,四下眺望著,真是心曠神怡啊。南面是東北平原的綠色原野,錯落著一些村莊。其他三面蒼山如黛,起伏延綿,那一塊塊裸露著的岩石很是雄渾,那一座座隱現在綠叢中的廟宇亭閣,又讓這靜謐的大山顯出生機。一股對家鄉的愛盪上心頭,我竟不覺吟起那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我們從老祖峰的西邊立陡的岩壁下山,經過文殊院、碑廊和耶律楚材(遼國著名宰相)讀書堂,來到的萬年松草坪。此時,真正進了醫巫閭山的懷抱中,周圍巨峰聳立,亭閣呼應,那棵400年青松蒼勁挺拔,這是醫巫閭山的精華之地,滿目生動俊秀。

快中午了,我們已經在山上2個多小時了,中午要去山下的村子裡吃農家樂,正宗的東北菜,我們只得戀戀不捨地下了山。一路山,我的心一直在想著這座醫巫閭山。平生去過了太多的山,每座山都有它的俊拔,它的品格,它的故事,都在我心中刻下了美好的記憶。醫巫閭山在群山中,不是最高,不是最美,但卻能喚起心靈的回聲,讓我情感激盪,愛意萌動。我明白,這是有如親情般的鄉情的作用,對於在少年時就離開家鄉的我,不管走多遠,走多久,那鄉情依舊,因為咱是地道的東北人,純正的滿族人啊。

家鄉的山(二)

這幾年,爬遍了杭州的山山嶺嶺,有時,不知怎麼的,竟經常的想起家鄉的山來。懷舊,其實就是撫摸過去,它讓人生與歷史相逢。記得有位忘記名字的哲人說過,天堂只在那些已經逝去的日子裡。忘不了啊!北方的山。雖然灰黃,缺了點秀氣,但有股倔強勁,在雨雪風霜中,總是那樣的昂著首,也大氣。

老家的山,記得較深刻的有,房後的蘑菇山,是個圓滾滾的大土包子,沒有一棵樹木,遍山都是碎石,連草也不長,假如拍火星照片,在這裡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從家中出發,大約半小時就可以爬上山頂。站在山頂,腳下遍布的是蛛網般的戰壕與地堡,可以想像得到,當年日俄兩個強盜,在中國的國土上的猙獰野蠻。蘑菇山的陰坡下就是俄羅斯的土地,沒有什麼明顯的分界,只是在中俄各方,兩條用拖拉機翻起的黑土帶平行,當地人稱它為防火帶,是為了防止臨國的野火燒到自己的國土上來。再向山的北面望去,不遠處就是俄羅斯的鈾礦基地,紅石市。現在,滿洲里有跨國一日游去紅石市。記得五十年代,是中蘇友好的蜜月,我還在讀國小。一年的冬天,我的一個不同班的男同學,溜冰時一不小心就溜到了蘇聯,引起了外交交涉。當他被禮送回國後,在我們的眼裡,簡直就成了傳奇英雄,他所講的都是那麼的新鮮刺激。

還有西山,是小城中名副其實的制高點,就像杭州的吳山,依城而立,如衛兵。西山還叫西大營,是因東北淪陷時,日本鬼子的兵營設在這裡而得名的,可見這座山還是有戰略意義的。站在山頂,可觀全城。城很小,街道呈二豎一橫,形象的說,一條馬路兩個樓,一個警察管兩頭,一個公園兩個猴。小時候,我就喜歡站在山頂上數人頭。如果天氣好,又碰上是熟悉的,你還能分辨出街道上走的是誰。有首歌唱道,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去年的初冬,我回了一趟老家,也專門爬上了這座山,其實已經不能稱為山了,因為山上已經蓋滿了房子,可以稱作山城了。站在山頂上,頭頂的天是那麼的藍,縷縷的白雲是那麼的低,讓人頓生一蹴可得天、伸手可攬雲的豪氣。可是向山下望去,兒時讀書的學校不見了,文革時曾被造反派圍攻的保守派總部喇嘛台沒有了,連小時經常嬉戲的,分割煤礦和區上的兩個大礦坑也都夷為平地了…… 山,還是那副熟悉的姿勢,老熟人似的,但俯觀山下,物是人非,人是物非,總之,全然陌生了。再也看不到那種依山勢,用泥土和茅草乾打壘的房屋,紅的瓦,灰的牆,一個一個的院落,圍牆是柳枝條編的笆,基本是蒼黃色的,由於柳條割下的時間不一樣,也有的還有些綠或青色。簡樸,也可以說簡陋,但是卻與蒼涼的大山草原那麼協調,散落在藍天碧草間,那樣的古樸、恬靜,有一種近乎聖潔的原生態美。而看著今天的新建築和寬街道,它不是在向我訴說草原凝重貧窮的過去,而像是在炫耀乍富的得意。

家鄉的山(三)

家鄉的山,著實平凡得很,仿佛夠不上資格用什麼文字去讚頌它們。然而它們的平淡幽美卻每每使我想捉筆寫下它們的一切。

似乎只是一片綠,從這邊連到那邊,只有凹凸不平的山勢證明山在綠的覆蓋下存活著。家鄉的山,總是謙虛而驕傲地把自己用無名小草深藏自己;只是有時候才探頭探腦地伸出頭來,靜靜地俯視蒼生。看人們勞作,看鳥兒在自己懷抱里歡呼,因而顯出一絲與綠色格格不入的土黃色。那裡似乎是百慕達,()植物輕易不敢來犯。可惜山心腸也太軟了,被春雨勸說一番後,就允許了留念在裸露的泥土繁衍生息。

綠草應該是最精明的植物了,它懂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因而不遺餘力地把自己布滿山頭,仿佛有半點黃土露出,就會破壞山的靜謐和感到自己的失職。從遠處望向山,看到綠草好象在默默醞釀力量,準備在雨後瘋狂生長,去編織山的美麗綠衣。

如果沒有湖的陪伴,山定會無比寂寞,因而湖是不敢輕易離開山的。然而家鄉的山也太小氣和謙虛了,沾染了當今許多有錢人的習性,也怕出名。所以湖很小,深恐大一點就會被人們載入口碑相傳,破壞自己的靜謐。有時風像浪子般戲弄湖,湖卻毫不芥蒂,任由水在自己體內亂舞。知識有時忍不住了,就輕聲呵責風。而那時的風,反而不聽話,更加肆虐地輕佻,而且帶上雨來助興。湖在輕聲嗚咽,卻無可奈何,柔弱得像女人。怪不得人們說女人是水做的,一點不錯。山是自私的,它這時只顧享受雨的恩賜,卻把湖忘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家鄉的山大多有著關於自己的傳說,因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仿佛在訴說著一部家鄉美麗的往史,為家鄉平添幾分神秘和輝煌。

家鄉的山經歷了太久的日子了,因而變得慢條斯理。它忍受過人間疾苦,它享受過和平美好,它是歷史鮮活的見證,是一部需要用一生去解讀的無字天書。仰望家鄉的山,仿佛在仰望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他的口裡喃喃地說著些什麼。然後嘆了一聲,繼續過平凡的日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