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張白紙,畫出一個個圓圈,填上自己的想成為的身份(任何身份),然後在圈圈旁邊畫橫線,在旁邊寫上實現這些東西要做些什麼,並且多長時間內完成多少東西。如:
作家:第一本書的計畫——20歲(10月3日)之前送自己的禮物(倒推法)——9月1號完稿聯繫出版社——8月5日潤色文字——7月15日前基本構架完成——……大學畢業前5本書——……
健康麗人:運動的習慣——棒球、網球、羽毛、桌球;——養身的習慣——不吃垃圾食品;——其他好的習慣——早晨起來一杯水、早睡早起……
語言達人:日語——兩年;德語;希臘語……
注意一定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設計,因為愛自己所以悉心地教育自己,對自己負責,做自己的守護者,為自己設計人生。 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建立一個別人拿不走的身份。不要跟別人比較,不要上別人的擂台,創造自己的遊戲規則,讓全世界都陪你玩。
加上自己最近的經驗:我一直提倡自我培養的理念。這樣的理念讓我的生活非常精彩,我在任何一個群體中絕對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在每一段時間裡,修煉一項或者兩項你想獲得的知識,並且安排出固定的時間。
例如我的主特長是法律,圍繞在這個主特長身邊的是我最近想要了解的西方美學方面的知識,於是我每天早上或者睡前起來都會安排時間看一會兒這方面的書,我的生活娛樂也會圍繞著這一領域——我會與朋友一起去參加各種畫展。
過了一年,這個就會成為你的副特長,你會比身邊的人對藝術的靈敏度高許多,如果你還想加深,就修煉兩年,三年絕對可以讓你成為內行,而且以後你不必刻意修煉,會自覺汲取。
利用這種方法,我已經將文學和書法成為我自動運行的副專長。不過書法是需要一輩子的修煉。
注意,不要盲目強迫自己,一定要自己真的愛,當你享受到自我教育、愛護自我的樂趣,你會更加熱愛。
你要不斷地寫出自己的心得,與別人交流。尤其是在兩年三年內(例如大學期間)每天集中大量時間看書的人,後面會遇到瓶頸——周圍已經沒有朋友能夠與你在同一平台對話。那麼我們就要從更加寬廣的平台汲取信息——例如網路。所以絕對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地與外界交流,讓知識共享。
回到開始的問題,怎麼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一個要用一輩子去解答的問題。太多太多人給出了他們的建議,李開復說「從心所欲」,Steven Jobs 說 「follow your heart」。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是信管專業的,但是高中的時候非常喜歡經濟學,現在時常會懷疑相比信管是不是更加喜歡經濟學。事實是,這樣的思考往往會浪費我很多的精力,而且思維深度一直沒有進展。
直到看了 CNN 上 Wal Newport 的文章:Why follow your passion is bad advice? 之後,我自覺對於「從心所欲」這一問題,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於大多數大學生,「從心所欲」確實是一個很糟糕的建議。Really a bad advice!
在中國長大的孩子有一個特點,不得不承認,相比思考自己喜歡什麼,我們更習慣于思考「什麼更有利」。同時,我們不擅長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專注和付出。讓我們去尋找自己喜歡什麼,就像讓沒有學會走路的人去思考跑步到底是什麼感覺。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是思考不出自己喜歡什麼的。因此,過多的思考這個問題,反而會讓自己患得患失,不能把手頭的事情做好。
那怎麼找到自己所熱愛的工作呢?
比如我現在在學習怎麼開發程式,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喜歡的,我時常覺得自己很喜歡人文的東西(我看了不少的人文書籍《哲學史什麼》《The Pursuit of Perfect》《Willpower》《思考,快與慢》《蘇菲的世界》)。但是我無法判斷,當我學經濟學學深入之後自己會不會喜歡,無法判斷,當我學CS深入之後會不會喜歡。我的策略是,好好學計算機知識,待到深入以後才能判斷自己喜歡不喜歡。()另外,當你有了一技之長之後,這會是一個point,能讓你接觸更大的世界,這是有利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我們以為,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是先天的,而且是很少的。但是,我的猜測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當你把一件事情當成事業來做,你會發現一段時間之後自己對這件事的感情會變得很深厚。積極心理學(幸福課《如何讓愛情天長地久》談到找理想伴侶的時候,就更多的談到理想伴侶是用來培養的,而不是「找」回來的。
那麼如果你想破腦袋也想不清自己喜歡什麼,當下要做的是做好手頭上的工作。
哈佛首任女校長 Drew G. Faust 在08年致本科畢業生演講時說得非常好。
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先去嘗試你最想做的東西,不用考慮太多。竭盡全力去試。如果真的不可為之的話,再回到你只能去做的東西,這時候也能踏踏實實做出成績來,不再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