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的讀後感(一)
一口氣讀完了王海鴒的新書《成長》,心情還沉浸在書中的人物里、情節中。王海鴒的書不白讀,總能給人一些有益的思考。
《成長》寫了兩代人,兩對夫妻關係在婚姻中的成長。老一代的妻子為了丈夫的事業,為了兒子辭去工作當起了家庭主婦,她的犧牲不僅換來了丈夫的突出成就,也換來了兒子的健康成長;新一代的妻子選擇了事業,家庭卻遭遇危機,不僅夫妻關係瀕臨解體,母子關係也越漸疏遠。到底孰是孰非,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個女人在家相夫教子,支持丈夫在外做貢獻,將子女培養成人,送上社會,這樣的家庭主婦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
在書中,王海鴒告訴我們:做父母是需要能力的。不要認為只要們生育了孩子就當然成了父母。以為是父母就擁有了天然的教育資格和教育能力並且終身擁有,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所謂青春叛逆,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家長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沒有能力教育的家長不如乾脆放棄自以為是的教育,那樣至少可以使孩子免受干擾和誤導。
在新經濟時代,要想成為一個好的父母,首先就要有終生學習的理念,而終生學習,不僅是為了孩子,也更是為了我們自己。
學習,是終生的事情,而成長,也應貫徹生命的始終。共同成長,不僅拉近了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更精彩。
關於成長的讀後感(二)
最近讀了王海鴒的新作《成長》,特別喜歡她的小說,那本大校的女兒看了不下三遍,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小說。國小語文教學論文之所以喜歡她的小說是因為她的小說總是以女性為視角去描述,特別的細膩特別的真實,又可以讓你從中學會生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教會一個女人堅強自信獨立這樣你才會不會如此寂寞。她的新作品裡的人物雲海,一個優秀的女性,為了兒子她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夢想,對於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才生而言放棄事業投入家庭是件應該是件難的選擇。我特別喜歡她的個性,也特別的嚮往可以成為她那麼一個人,因為她將她的全部奉獻給了兒子,而和兒子之間的感情是別人無法超越的,作為一個母親的我,面臨的也是女兒的教育問題,和愛女兒,而則麼樣給她更好的愛,這種方式很重要。
他特別了解自己的兒子,在兒子人生關鍵的轉折點(迷茫期)她幫兒子走出來,因為她了解自己的兒子,她知道兒子的承受能力。可能我也是想成為這樣一位母親,不光在生活上可以照顧好她,在她迷茫了可以成為她精神的靠山,默默的陪她站在一起。雲海在兒子幾次重要的選擇上並沒有特別干涉,作一名飛行員,娶安葉當老婆,雖然以她的人生閱歷明白這樣的選擇在以後的家庭生活中要坎坷多了,他告訴了兒子。但她了解她的兒子,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寫到這裡想到了徐老師說的一句話:「對待自己的孩子不是教她要則麼做,而是在旁邊糾正她做錯了的」。
人總要經歷才能真的成長,只有這樣才知道前人為什麼要這麼說,才知道一切是這麼不易,就像有了孩子,才會更加的理解和關愛父母。
關於成長的讀後感(三)
這個星期我們學了一篇新課文,標題叫做《成長》,課文里講述了一個義大利小孩約翰的成長經歷。
一開始,課文就說明了約翰的生活情況。他平時每天都會去到麵包房買香腸。約翰的舉動使作者覺得他的父母不太喜歡他,他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不是太好。約翰來麵包房都想買兩根香腸,可為了節約,他努力克制了香腸對自己的誘惑。()
最後,通過一件事情,作者才恍然大悟,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也不是父母不愛他,而是通過送報紙來培養他生活的能力,因為這樣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讀完這篇課文,我非常欣賞約翰的這種品質。一個人,需要勤奮和努力,也要注意簡樸和節約。我要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養成這些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