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二則讀後感(一)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二則讀後感(二)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之後由於戎衛北境有功,賜爵為關內候。那裡「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能夠說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我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他人曾有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向對他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二則讀後感(三)
這篇《世說新語》的精選文章,仍是《課外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第一則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楊修」,講的是()楊修與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而楊修馬上想到了這一題的答案「絕妙好辭」,曹操則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來。第二則故事是「為友捨命的荀巨伯」,講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賊攻城,荀巨伯卻不願棄友求生,還用自己的義氣與勇氣讓賊兵撤退。第三則故事是「巧對妙答的鐘士季」,講鍾士季去探訪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鐵,旁若無人。鍾士季見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問「聽了什麼而來,看了什麼而去」,鍾士季答「聽了所聽到的來,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後一則故事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在謝安問「白雪紛紛像什麼」後,侄子回答「在空中撒鹽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謝道韞的回答則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說它像柳絮憑大風而飛起」,不妙嗎?
這幾則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語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義氣展示他們的勇敢,但不管怎麼說,智慧需要學習,勇氣需要鍛鍊,所以說,只要現在開始學習、鍛鍊,也許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在一定的時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