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老師,面對孩子常常感到手足無措,更何況是面對51名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無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可是剛剛從幼稚園進入國小,心態和角色並不能立刻進入現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剛出現各種小狀況,比如上著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鬧,再比如上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說尿褲子了……每一天的上課就好比打仗一樣,常常讓人覺得不能如魚似水的遨遊在課堂的海洋中。然而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後,我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催使我們成長的教育機智的體現,孩子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做老師的應該要調整心態,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孩子們。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薛老師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是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輻射,收錄了她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鑑意義。第四部分是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面對一年級的學生,我很難做到心平氣和,當看到教室鬧哄哄的時候,忍不住想要批評那些講話的學生,當上課時,看到孩子們在座位上自己玩自己的,不聽老師講課,不由自主的想要提高講話的分貝,然而常常是自己傷心動怒,而孩子們無動無衷,每晚回到家腦海中只是浮現一句話:哎呀,怎麼辦呀,我得想想方法,更利於被孩子接受,更有效的方式。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後,當我真的走進書中,我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麼,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裡,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辛苦是常態,可是在辛苦之下,孩子們快樂的成長了,即使一天比一天高,都讓我覺得好幸福。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
首先要每天讀書。薛老師是一個極其愛書的人,她的博覽來源於閱讀。在她看來,閱讀,原本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飯一樣屬於必然的事情。她認為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薛老師說的好:一切的閱讀都是讀自己。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
其次上課聲音要小而柔和。以往講課時常常忍不住會提高自己的嗓音,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會聽話些;常常忍不住厲聲喊叫,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才不敢「胡鬧」。可是,錯了。看來,從現在開始我真的需要「修煉」了,要心態平和,聲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斷地反省、思考。在這本教育教學隨筆中,經常看到她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通過強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氣和。
最後要及時跟家長交流、溝通薛老師說:「教師的愛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愛,嚴厲的父愛和知心的友愛:知心朋友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與交心。」薛老師不僅注重了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溝通,而且特別注重與家長溝通,她給家長寫了那麼多信,引領著家長向正確的教育理念前行。
教書育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潛心修煉,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