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者有感

讀者有感(一)

花了一個小午時間,讀了兩本《讀者》。算起來也有一兩年時間沒有去接觸過《讀者》了吧,這本來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雜質,也是唯一向爸爸推薦過的一本雜質。

也沒有看得很認真,不知道是它本身的內容有所變質了,還是自己看書的眼光短淺了,總之感覺沒有什麼很特別的。或許當時存在過感動,到現在也不怎麼想得起來了。

唯一還記得這樣一句話,當時做了筆記:

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面蓋房子。——休斯頓·史密斯

感覺這樣理論和《聖經》的教導有些相似,世界本身就是空的,何必苦苦地去費力?主會讓我們看見更多,看見更多虛空的東西。

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

讀者有感(二)

最喜歡讀的雜誌是《讀者》了,在快樂的時候享受她;在艱難的時期汲取鼓勵安慰;在迷茫頹廢時候點燃新的希冀與激情!感謝讀者如一日的風格與激情!

憶往昔,成都3年間,期望是重生,期望是生活、事業的轉折期,下了似乎像鷹一樣重生的決心,舍家棄子。每個假期都是回來最晚,回去最早的一個,夏日悶熱、冬日冰涼宿舍中孤獨一人時,睡前必讀的是《讀者》;實驗不順利時,忘記現在,能轉移心思的是讀《讀者》;一人在枯燥與辛勞的旅途中,要帶的是《讀者》;現在,忙碌一天,睡覺前必然要讀的是讀者,才能安然入睡。心情消極、孤獨無助時,能啟迪思想也激發激情與波瀾時也是讀者。許許多多惦念的是每篇喜歡文章。

昨夜睡前讀到《讀者》2009-24的首篇文章,再一次震撼心靈,(暫且不說他們撫育後代的殘忍,缺少溫柔性情)因自己的名字中有一「ying」字,中學畢業時,曾簽名與同學留念寫過「鷹」。在家鄉,偶爾抬頭望見展翅獨自飛翔的雄鷹時,多麼希望向他們一樣,哪怕時雷鳴電閃,野火焚燒,也能像雄鷹展翅翱翔,那是少年的夢想呀!

近日,討論自己是否是小鳥依人女人時,玩笑說:當然期望能小鳥依人,可當自己找不到可以棲息的枝頭時,只能做一個老鷹了。老鷹,不但沒有栖息的枝頭,還要獨自飛翔與生存,然讀了「鷹志」才知道根本距離老鷹太遠,更缺少了那的志向。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在同樣的年齡階段中,撞掉喙,折斷翅膀、拔掉指甲和羽毛而重生?自己以後是又一精彩的無憾的,還是等待衰老和死亡? 看似強勢,常常內心極度優柔、脆弱、無助!奮鬥過了,跳躍過了,嘗試過了,心累了,想棲息了,可能在現實中棲息嗎?50年前,蘭大其他專業是喝教育部給的牛奶長大的,蘭醫的專業是在貧困甘肅省給的麵糊糊長大,50年過去了,喝牛奶長大的孩子要與和麵糊糊長大的孩子一起賽跑了!如何賽跑?如何能重生?重新激情而努力?如何走後面的路?

讀者有感(三)

《讀者》雜誌2010年第15期的一篇《善良是一種傳染病》特別顯眼。短文的作者六六女士簡述了她在新加波所遇到的「善良」和對「善良」的心得感受:「善良與感冒一樣,是一種傳染病,一接觸就會散播開來。我帶著感恩的心,開始留心這世界」。

像作者敘說的人與事,我去外國也有感同身受的經歷,最感動一次是在紐西蘭。()記得25年前,我隨經貿部下屬的醫保總公司的貿易小組去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公幹。一天中午,我們從奧克蘭飛抵首都惠靈頓不久就入住了酒店。因為小組有人不習慣老是吃西餐,大家決定去找中餐館。惠靈頓城區綠化很好,如同一個大的植物園。我們走了一段路,都是參天大樹,根本看不到熱鬧的街道,更不用說中國餐館了。肚子很餓,無奈的我走進了一私家別墅,見到一位身著連體工作服的老外正在粉刷牆面,向他打聽附近哪有中國餐館。這位老外知道我們的困難後,立刻放下手頭的刷子,脫下工作服,請我們上了他的豪華轎車。在車上,他熱情地說:「歡迎來到紐西蘭!很高興能送你們去這裡一家比較好的中國餐館,讓你們評價一下廚師的手藝是否到位」。我們都很感動。到達他推薦的餐館後,我們邀請這位素不相識的老外與一起我們共進午餐,他卻笑著說:「I have to go on my work Good appetite!」(中文意思是:我必須繼續乾我的活。祝你們胃口好。)。這位外國雷鋒的善良與助人令我們終身難忘!

在中國很難遇上這樣的熱情善良吧。現代社會需要和諧,但大家還很不善良,連「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沒有完全做到。善良,是美德,是愛,還舉手之勞,但善良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後天培養的。是靠你自己去給予和感受的。只要你付出一份善良,遲早都能獲得同等分量的愛。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如果大家都很善良,社會一定和諧,就看不到為了利己而損人、為了名利而爭先、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亂穿馬路…… 等等現象了。

六六女士說得好:「我在報答別人曾經給我的幫助,希望這樣的感動像常青樹一樣經久不衰」。我們大家行動起來,用自己的善良行為去感染周圍的人,讓善良傳遞開來,讓用我們的美德傳遍世界,並與外國雷鋒們PK一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