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外名著讀後感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他經過三年的努力,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公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他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行屍走肉。

這是一個悲劇。

在手中那微黃的書頁中,我仿佛看到了天橋、牌樓、街道、小巷,車廠、大雜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就是幾十年前的老北京,仿佛戴上了發黃的濾鏡,沒有絲毫田園詩一般的快樂。祥子的那雙大腳馬不停蹄地跑過大街,穿過小巷,烈日下,雨雪中處處有他艱難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楊先生的盤剝,劉四爺的臭罵,虎妞的慘死,小福子上吊,老馬頭的倒斃街頭,直到祥子也終於窮途潦倒,逐漸消失在一座城門洞裡……好像回馬燈一般,這一切,在老舍無奈而又憤慨的話語中,劃上了一個句號。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層廣大勞動大眾的生活,許許多多不可逾越的悲慘命運,讓我深刻地認識了「地獄的樣子」。

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

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的精神。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鬥,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理想的境界。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他再怎麼努力,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結局——一個曾經勤勞樸實,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窮苦百姓,就是社會中一群白白被剝削的奴隸,他們也試著攀登過、努力過,但不幸的命運和腐朽的制度,讓他們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費了,沒有辦法,沒有希望,他們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們的肉體也腐爛在淪喪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這芸芸勞苦大眾里的典型例子,祥子的悲劇,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醜惡面目,也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這到底是造化弄人,還是命運的註定?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我一次次的思考了他的結局:為什麼是這樣?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情愁——雖然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許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

我並不是在嘲笑祥子,這是社會的必然。整本書,都承擔了老舍所理解的任務和意義,多多少少也有虛構的存在——老舍只不過是通過一個悲劇的故事,反應了以舊北京下層平民生活為背景的故事——他把這個悲劇感、民族激憤感、社會責任感,都擴大化了。為什麼我要一直強調這一點?因為故事終究是故事,我們不能認為成功是沒有結果的。這是萬萬不可產生的想法。

因此,我們不必過於悲觀,乘著如今新中國的大好前景,社會穩定,經濟穩定較快發展,我們作為青少年,有書讀,應該對生活擁有像駱駝一般的精神,善良淳樸,正直坦誠,奮發向上,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我相信,只要奮鬥,必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中外名著讀後感(二)

《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民眾,人民民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

整部作品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伽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

書中描寫了一個殘酷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痳木的弗比斯,最底層的老鼠洞裡的幾個隱修女,至於副主教弗羅洛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弗羅洛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裡,他第一次體驗到人性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副主教和伽西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占有,一個是奉獻,已占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

悲劇永遠是悲劇,在悲劇中卻給我們這些讀者許多想像,卡西莫多抽泣著從心底發出一聲呼號:「啊!我所愛過的一切!」時心裡的那種矛盾、悔恨、自責都一統表現出來。我猜:他的矛盾因為他輕鬆地把養父給「殺死了」,畢竟這是養父——恩父,但是為了他所愛的愛斯梅拉達,他只能情不自禁的做了這一切;他的悔恨因為他認識並愛上了愛斯美拉達,至使他殺了救命之恩的養父;他的自責是因為他沒能救出愛斯美拉達,只能眼睜睜看她被絞死,他沒能盡舉手之勞,救出養父,只能眼睜睜看他活活被萬丈深淵吞噬。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這篇小說不僅從人道主義揭露了當時黑暗社會的本質,更告訴我們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個人的外表並不決定一切。內心才扮演著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過分追逐外表美,心靈的純潔真誠才是我們一生需要具備的。

同樣,衡量一個人也要從他的內在品質出發,不能以貌取人。因為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人心。這一點,小說中的人物已活活地做了例證。他們的結果,也是給我們的警示。

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積極的人生理想、奮鬥目標,不能隨波逐流、浪蕩荒廢,在任何時刻,都要有人格尊嚴,能明確自己的任務。不能因為放縱自己而被污濁了有責任的心靈。

最後,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們展示了發人深思的反面悲慘後果。

中外名著讀後感(三)

《三國演義》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它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三國時期三足鼎立,最後到三分歸一的故事。

這部小說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於我愛不釋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對於各個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個性分明。以至於我讀到第一百三、四回時,潸然淚下,對於諸葛亮的死傷痛萬分,所以以後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沒有心思讀下去了。反正最後的結果已是眾所周知了,不讀其實也無所謂。諸葛亮禳星註定了三國最後的結局也註定了劉氏天下的灰飛煙滅,本來的一絲希望也隨之逝去。

那麼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據史書記載,是由於為了伐魏,過度辛勞而終。在這裡,我們著重來談論一下《三國》,《三國》上卻不太一樣,雖然都是為了伐魏、一統天下。可三國上說他是心神混亂,舊病復發。單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為了吸引讀者,難免會有一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說法。所以說,《三國》上說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紀的壽命,也就是十二年。這個過程需要七天,已經是第六天晚上了,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長。這時魏延突然衝進帳篷,踩滅了主燈,導致祈禳之法沒有成功,諸葛亮也就自此結束了他的一生。通過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諸葛之死——一是:對於事業的忠誠,過於用功,導致因勞成疾、與世長辭;二是:魏延的過錯。其實,這只是一個原因,一個直接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間接原因,那就是魏延與黃忠投奔劉備之後,諸葛亮發現魏延腦後有反骨,抓住了一個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斬了之時,由於劉備與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諸葛亮不敢違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確實是動了一點慈善之心,所以就沒有殺他,以至最後釀成了大錯。

在這裡,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諸葛亮好比是正義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惡,諸葛亮不殺魏延就叫寬容、寬恕。()那麼在這裡,寬容可以施加給邪惡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寬恕是什麼呢?慈悲為懷: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慈悲之心,寬恕那些我們生活中一切可以寬恕的人,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那麼,這兩種觀點是不是矛盾了呢?說矛盾,其實就是很矛盾,寬容邪惡又不能寬容邪惡,這不就是很矛盾嗎?但如果你要說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寬容邪惡就有未來,不寬容就沒有未來,難道很矛盾嗎?只是一個有無未來的區別罷了。

那麼,到底該不該寬恕邪惡呢?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所謂寬恕並非寬恕可以寬恕者,而是寬恕不可寬恕者。只有不可寬恕者存在,寬恕才存在。也就是說,寬恕生來就是要寬恕邪惡的。這句話沒錯,可是它還少了一句,應該再添上一句:「當然,寬恕也要視情況而定,應從大局出發,如果是為了集體利益,應該摒棄他,那就別寬容他;如果集體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這個人的性格特點、為人處世方面、思想狀況等是否良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搞好寬容與邪惡之間的關係」。所以說,文章的題目是「有時候」,對於邪惡是不能施與寬容的。而非絕對的肯定與否定。

說了這麼多,我對於《三國》最大的感想也就談完了。最後我只是想送給大家一句話——《三國》帶給我們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而是內心深處的那種心靈上的震撼、那種感動。讀書不在於你讀了多少,而在於你想了多少。讀書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