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讀後感(一)
在家,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誌。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髒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霧都倫敦曾有著一段可怕的歷史——瘟疫肆虐,污水橫流,整個城市被包圍在惡臭和恐慌之中。不過,這一切在倫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後成為了往事。這項工程也由此被譽為「工業革命七大奇蹟之一」。
接下來,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戶川工程。儘管東京的颱風、暴雨平凡,地勢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溫不火。書上寫「這哪裡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泛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鑑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國家地理讀後感(二)
今年8月份,我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這本書很漂亮,封面是綠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寫著:美麗而富饒的華夏大地,蘊藏了多少物寶天華,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介紹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日新月異的地理面貌。
這本書分兩部分:自然之韻、人文魅力。自然之韻里描繪了長白山、珠穆朗瑪峰、五大連池、浩渺的鄱陽湖等景觀。人文魅力里介紹了故宮、北京、西安、洛陽等名城。其中我最愛看五大連池和故宮了。
五大連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兩座休眠火山噴發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後又經過兩次噴發,()形成了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藥泉湖。五大連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療眼科疾病的功能,與法國「維希」、俄羅斯「高加索」礦泉水相媲美。
說到故宮,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權力中心,有72公頃,裡面有很多文物。據說有一塊300噸的巨大石雕,是工人們花盡心思、絞盡腦汁採下來,再用了1000隻騾馬旱船拉運,花了28天才運到北京的。
它們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傑作。五大連池是大自然在獨特的環境下造出來的,故宮是古人們用心血造出來的。我們現代人應該為大自然、為古人的豐功偉業鼓掌,一定要愛惜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要學習古人的獨具匠心和堅持不懈,因為更大的奇蹟正在等著咱們「零零後」去創造喔!
國家地理讀後感(三)
當夕陽和晚風送走一日的喧囂,萬花筒般的世界暫時停止了旋轉,在忙碌中埋頭一整天的你,是否也曾隱約地感到,世界應該不只是身邊的世界?或許出於潛意識中對遠方世界的渴望,或許出於天性難泯的好奇,人類總喜歡踮起腳潦,去眺望地平線以外的地方。
喜馬拉雅之巔,聖潔的雪山女神遺世而獨立,接受著山下傳承萬代的虔誠子孫頂禮膜拜;地中海岩,圓月人帕特農神廟頂上升起,清冷的光輝海岩,圓月從帕特農神廟頂上升起,清冷的光輝灑遍人類搭建過永恆神話的聖土;生生不息的原始法則在這裡以生命為鼓而搏動;加勒比海灘一,手烈日去擁抱天際,遠遠的陽光和微微的濤聲,忽然都近在咫尺……
世界無窮大,我們的想像力也沒有極限,不同的角度去看,陽光就有不同的顏色,不一樣的心靈去感悟,世界就有不一樣的聲音。然而這個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卻在於,它並不只是我們的想像,而是真實地存在著。即使有些近在咫尺,有些卻遙不可及。
正是這份真實,激發了平凡的人們對於遠方世界的篤定和渴望,也總揮不去一絲無能為力的悵然。基於同樣對於美好世界的渴望,基於久已萌發在心中的感懷,我們製作了這部《環球國家地理圖鑑》,以期描繪出一個廣大世界的精緻縮影。生動質樸的行文,足跡踏遍七大洲每一個神奇的國度,時刻伴隨著彩色實景圖片,每一幅都是我們精心挑選的精美作品。地球之美,人類之美,自然之美,文明之美,等待我們去感悟。希望每一位捧起這本書的朋友,能藉此實現我們的初衷,一起去感受那些原本遠在天邊的真實與美麗,忽然間都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