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一)

看《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時,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是為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而流下難過的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感動的淚水。

感動之一是盲童穆罕默德雖然看不到世界的顏色,但卻能看到天堂的顏色,體會生命的顏色。

穆罕默德沒有一雙能看見世間萬物的眼睛,但他卻有一顆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多彩的世界。他張開雙臂,擁抱每一束麥穗、每一棵綠草、每一朵紅花。他攤開雙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點數每一塊光滑的鵝卵石。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野花遍布、鳥語呢喃的大自然。他似乎能聽懂小鳥的歌聲,讀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個被我們忽略掉的微小瞬間,他都能觸摸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這對身心健康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同時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讚賞。

感動之二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她用離開家的作法來反對父親送走盲童,因為她堅信穆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學會生活的本領。奶奶是理解和真正愛穆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見到日思夜想的孫子時她沒有跑過去擁抱孩子而是讓小男孩靠判斷來到自己身旁,還有讓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遞雞蛋,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在無聲的教孩子適應生活,她相信通過學習小男孩一定可以獨立生活。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親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者。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會對學生充滿愛和信心,而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缺陷、錯誤或失敗就否定學生。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們和家長的辛勤哺育下都會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二)

《天堂的顏色》是一部伊朗電影,廣闊優美的自然景觀,單純質樸的小人物,簡單平實的故事,卻蘊含極大的情緒張力,能喚起人心靈最深處的感動,這樣的電影正好是我所喜歡的類型。

卡夫卡曾經痛苦地追問,我們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在天堂生活,天堂為我們的享用而存在。如果我們的使命已經改變了;天堂的使命是否也隨之而改變呢,沒有人說出。如果我們不知道天堂是否已經因為我們的改變而改變,我想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一個自己的天堂。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一個八歲的盲童默罕默德是如何感受自然尋找上帝的故事。電影一開始就是長達三分鐘的漆黑,和各種畫外音,原來是一個盲人國小中的小孩們弄亂了各自的錄音機,結果只能在老師的幫助下依靠聽覺來辨別。這個場景讓人在一開始就感覺到了盲人世界的無奈和艱辛。默罕默德是一個八歲的盲童,他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對上帝產生了質疑:「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若我能看得見的話,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主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主是不可見的。無所不在,你能感覺到。你用指尖了解。』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我要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他不停地伸出手,把掉下來的小鳥重新放回巢中,用觸覺來感受父親、奶奶和妹妹們的臉和手以及那流動的風,用嗅覺來體會美麗的花,用聽覺來觀察鳥,尤其是啄木鳥的聲音。看到這個八歲的孩子這麼執著的尋找著信仰,讓不由得感動不已,同時也忽然覺得很疑惑,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到底都在幹些什麼呢?

而他的父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和一個老母親,生活的壓力讓他不再有信仰。他甚至把默罕默德看成是他再婚的障礙,想盡一切辦法企圖擺脫他這個累贅。放假了遲遲不去接他回家,故意把帶到他自己工作的比較較危險的地方,雖然規定了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毫無疑問在父親的內心是很希望某些意外發生的。尤其是森林裡時不時傳來的野獸的恐怖的吼叫,似乎象徵了父親內心的某種危險的欲望。那些場面,尤其是父親陰鬱的延伸,真得讓人覺得很可怕。忽然發現人如果什麼都不畏懼的話,真的是很可怕的。

後來由於父親的無情,把默罕默德送到了木匠家。老奶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離家去尋找孫子,卻因淋雨而生病,終於因病去世。父親的婚事也因此而告吹。父親來到木匠家,在門前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把默罕默德帶走了。他們走在一條不知同向何處的路上,父子倆都沉默不語。在經過一座木橋時,父親潛意識中的願望突然實現了,木橋突然斷裂,默罕默德掉入了湍急的水流中。父親猶豫不決,最後雖然跳入水中,企圖救起自己的兒子。但這個願望最終卻難以實現,找回的只是兒子冰冷的屍體。

史鐵生說,人所不能者即為殘疾。大概人由於自己各種各樣的「殘疾」,不得不構築一個天堂,這樣才可能抵禦聲明中的各種黑暗,看見天堂的顏色,最終走過生命。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對小瞎子說,認認真真地彈斷一千根琴弦,就可以用斷的琴弦做藥治好眼睛。就像他的師傅告訴他彈斷八百根就可以復明一樣,他通過一個善意的謊言在徒弟心上構築了一個能看得見的天堂。

在片中,奶奶說,她不擔心看不見東西的孫子默罕默德,但卻很擔心自己的兩眼完好的兒子。成人往往由於生活的壓力,現實的殘酷而失去信仰,對世界和上帝都熟視無睹起來,變得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別人都很危險。卡夫卡說,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麼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迴避是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雖然渴望快樂,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完全無可厚非。但有時候因為可能逃避而陷入更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苦難當中。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作為一個救贖者的角色出現,如《中央車站》中的約書亞,就是以自己的純真來打動老人朵拉的忘卻,使她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當成人們迷失在迷惘的河流之中,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歸途,孩子們站在路旁,指引著回家的路。

天堂,我覺得始終是這部影片關心的中心話題之一。不管是兒子的相信和尋找,還是父親的懷疑和回歸,都體現了人們對天堂的嚮往和企盼。只有生命真正面臨絕境的時候,人們才會創造一個天堂來抵禦現實的殘酷。

天堂的顏色讀後感(三)

天堂是什麼顏色呢?我們常人可以隨意的拼湊心中的顏色,因為我們生活在五顏六色的世界裡,可那些盲童呢?他們又怎麼拼湊心中的天堂呢?

電影《天堂的顏色》通過一個盲孩無能為力的苦難,去展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之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後悔與遺憾。

在德黑蘭市盲校上學的盲童穆罕默德放暑假了,等著鄉下的父親來接他回家。父親終於來了,他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學校里,因為他實在不願意再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校方不接受,父親只好帶著穆罕默德回家去。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姐姐和妹妹身邊後非常高興,分別給她們帶來了小禮物。奶奶認為穆罕默德什麼都能學會,認為他有生活的能力,父親卻擔憂自己要永遠照顧這個不幸的孩子。他擔心穆罕默德的存在會使自己的再婚受到阻撓,於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個盲人木匠那裡去學藝。奶奶得知此事後很生氣,隨後去世了。盲人木匠托人捎來口信,嫌父親給的學費不夠,讓父親去領回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和父親一起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掉到湍急的河水中去了。父親經過一番短暫而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跳進了河水中去救他。父子倆都被河水沖走了,然而奇蹟出現,最後他們都活了下來。

影片一開始通過一班孩子在紙板上刻寫盲文,開門見山就凸現出了本片中以盲人為主的這麼一個重要的線索。通過許多手部的特寫鏡頭去體現出盲人生活的一種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默罕默德通過聲音與觸摸幫助雛鳥重回家園的片段,他的微笑除了讓人感到他的善良與純真外,微笑中的天真無邪更多的則讓人感到一種心酸與心痛。

穆罕默德雖然看不見,但他還是很積極樂觀的生活,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讚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為致命的缺點。當穆罕默德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穆罕默德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沒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湧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通過穆罕默德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了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

影片的細節營造非常生動,一些隱喻和象徵也運用得非常自然。影片中穆罕默德觸摸父親的手和奶奶的手、以及他撫摸妹妹的臉和奶奶的臉,讓人非常感動。他把手伸出車窗感受風吹,在溪流邊撫摸流水,在地里觸摸小樹,也讓人心動。還有他分別送給奶奶、姐姐和妹妹的禮物,胸針、瓶蓋和梳子,也說明了生活的艱辛。父親到德黑蘭接兒子的同時去商店裡變賣手工藝品和農產品,也同樣說明一家人的生活狀況。粉刷牆壁時父親和姐姐臉上沾滿灰泥,感覺很真實。奶奶帶著穆罕默德去一個水瀑旁邊點燃蠟燭,這些蠟燭則顯示出他們對真主的信仰。

父親去德黑蘭接兒子回家,經過一家首飾店,那閃爍的玻璃映出了父親的雙重影像,並且其中一個影像和戴滿珠寶的模特手巧妙地組合起來,這象徵了父親矛盾分裂的人格形象以及父親潛在的欲望。父親去求婚前在水塘邊刮鬍子,一不小心跌碎了鏡子並劃傷了臉,隨後破裂的鏡子裡映出父親多重分裂的影像,看上去很怪異,這也明顯具有象徵意味。奶奶因反對父親而冒雨出走,在河邊她看見一條擱淺的魚在掙扎,這裡掙扎的魚應該是隱喻了小穆罕默德生命的掙扎。影片最後父親和穆罕默德經過樹林、行至木橋的時候,我們看見一隻被卡在橋墩而四腳朝天、正在掙扎的烏龜,這也明顯隱喻了什麼。影片結尾處,甦醒過來的父親抱著兒子,周圍的環境很是奇特:滄海、枯石,這些直觀的意象,喻示著親情的回歸與永恆。

天堂,是活著的人心裡的一個夢境,它被賦予了世間一切的美好。那裡一定是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戰爭,沒有飢餓……雖然始終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但只要我們堅持光明的信仰,相信黑暗的世界也是天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