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願:如何選擇專業
分析篇
筆者通過2007年在江蘇一些高校內的大學生諮詢工作總結出:一名學生填寫的高考志願是需要不同的「天分」來作為基礎的,同時,這個選擇至少會對他的未來有三個大的作用:
第一,現在選擇的專業,在85%以上決定了你未來的工作方向,比如說,你選擇的醫學,學習藥理病理、內科外科,就要致力於救死扶傷、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此時,你就不能學習電腦程式開發,也就不能以後到微軟去工作——而同時,他所要求的學習特質也要是不驕不躁、心懷感恩。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大學生,他本身最突出的特質就是好奇心,卻偏偏選擇了藥劑師這個專業,且不說他能否沉下心來修習藥理知識,即使勉強畢業了,哪家藥廠會膽敢聘用這樣的一顆「炸彈」呢——萬一要是哪天配藥的時候好奇心一上來……
第二,一名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候,所選擇的學校和所學專業認識的人,恐怕是這名學生未來20至30年經常合作的好夥伴。我在與各位大學生做分享的時候經常提到一個觀點:做一個學生會主席有的時候恐怕還沒有一個班長或者團支書吃得開。因為在未來,大學生經常會有5年一聚、10年一聚等活動,而這樣聚集的人多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至今我還沒有聽說過哪所學校哪一屆學生會弄出5年一聚或10年一聚的;問題的核心是,在以後的聚會當中,曾經的班長還是班長,曾經的團支書還是團支書——而這些,都是一個人未來發展過程中有限而稀缺的資源。待到大學畢業後大家都就業了,職場中就很難找到凝聚力和親和力這麼高的人脈資源了,人脈的寬度決定事業的高度,什麼樣的人聚集在你身邊,你就會有什麼樣的資源,而未來,將屬於那些擁有資源和高效率利用資源的人。
第三,對考生來講,他所選擇的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個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大學時代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決定了這一切:大學時代是一個人擁有自主時間最多的時候,是一個人認識問題的深度逐漸深入的時候,是一個人形成自主意識的時候,是一個人修正自己能力最強的時候。誠然,大學之前,大家都忙於高考,大學之後,大家又都忙於就業,只有大學時候,你想學習書法就參加書法協會,你對計算機感興趣就參加計算機聯盟,你想戀愛就可以花前月下,甚至於你想遊戲都可以參加電子競技俱樂部,更不要提及足球、籃球了,所有一切的根源,就是——你有時間;也正因為你有時間,此前你被書本和作業壓得昏天黑地透不過氣,所以直到現在你才可以真正去接觸身邊的人和事,各種觀念的交織,最終會讓你有一個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準則。而這些,受學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影響非常大,一個從不吃辣的學生到了四川或者重慶,四年下來也肯定成了高手;在杭州讀書的人可能會安逸一點,在深圳讀書的人可能就會75度身體前傾地疾行……不同的地區,賦予不同人群特殊世界的忙碌和繁華。
有趣的是,一則高考專題最新調查表明(作者註:本調查數據來自網際網路):
1. 高考填報志願時,和父母商量的人最多,占56.7%,其次與老師商量占20%;15%的人自己決定,而依據潛能測試專家建議的有7.4%。由於在報考志願時缺乏對自身特點的客觀認識及科學的指導,我們已經看到,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開始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喜歡、厭學,甚至有退學的;也有一部分學非所用,畢業後改行了,有的不能改專業,四年學的很不開心;有的重新選其他專業繼續學習,對自己造成很大浪費。因此高考報志願時,最好到專業的潛能測試機構了解自己的潛能,聽一些職業規劃專業人士的建議,從而科學地填報志願。
2. 高考成功的因素是什麼?臨場發揮和學習方法得當,基礎好,分別占59.9%、55.8%、48.4%。而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高考生,往往對未來有信心,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對自己的潛能和優勢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高中生應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3. 高中生考大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48.7%人是為了將來更好就業,有23.4%的人是為了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有16.9%的人是為了獲得文憑,有5.5%的人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 )這與我國市場經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只有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在社會上謀求發展。而市場經濟鼓勵人們把自己的目標與現實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目標實現。只有當目標與現實緊密結合時,才能體會到知識的有用性。
種種現象表明,絕大多數高中生不能自己明確未來,他們對家長具有強烈的依賴意識,因此,這部分工作,如果要做好家長必須親力親為。
觀念篇
生涯必須要規劃,但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絕對是新名詞。簡單來講,一個完整的高中生規劃應該包括以下五塊內容:
第一,認識自己
學生首先需要進行個性和興趣的測評,綜合個人的興趣特點和個性特點的描述結果,將個人的潛能和優勢分析出來,同時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並且在專業選擇與發展方面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第二,認識專業
學生要以各種方式了解專業方面的信息,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要求、主幹學科、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修業年限、授予學位、相近專業、本專業的院校排名等。認識專業可以根據測評結果推薦專業,也可以從大的類群逐步細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專業,還可以通過查詢感興趣的專業,搜尋出這個專業的相關資料。
第三,認識學校
以各種方式了解學校的信息,包括這個學校在本地區的招生分數、這個學校在本地區各個專業的招生分數以及學校的基本信息,如屬性、簡介、院系設定、專業設定等等。
第四,認識職業
查詢與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職業的詳細信息,如直屬上下級、合作部門、職業概述、工作內容、入行條件、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培訓以及認證、職業前景與知名公司、薪酬待遇、相關的職業、榜樣人物等。
第五,行動計畫
據自己最後探索出的學校、專業、職業,自己做出最後的決策,到底高考應該報考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將來從事什麼職業。
專業選擇三大誤區
第一,缺乏了解。
不僅對自己不了解,還有對專業不了解,從專業名稱表面去理解其涵義,覺得自己很喜歡,而真正進入大學攻讀之後卻發現,所學的專業與自己的想像相差甚遠。筆者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曾問過一名學生:你什麼專業?答:自動化;問:你了解自動化嗎?答:不了解;問為什麼報考這個專業?答:字數少,筆畫簡單,抄寫容易(當時填寫志願的時候要寫7張相同的表格,估計這哥們實在是不想寫字了!)……試想,大學剛剛接觸專業就了無興趣,如何能夠把它學好?又如何能喜歡與之相關的工作?如何能夠在未來把工作做好?
第二, 惟命是從。
盲目聽從家長的安排,很多家長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孩子的未來,老爸說做醫生好,醫生鐵飯碗;老媽說做教師好,有寒暑長假;七大姑說就在家旁邊選學校吧,離家近,方便照顧;八大姨說……人是好人,心是好心,但往往好心好意的把孩子「好心安排」到孩子壓根就沒有興趣的專業上。筆者在填報志願時候,曾問過自己的姑父(在當地農村的文化部門打雜過)要怎麼填報志願,「那還用說?就通遼畜牧學院了!以後誰家豬馬牛有毛病你就有錢賺了!」「我想去江蘇那邊讀書……」「江蘇?那是哪裡?……」
第三, 跟風現象。
在高考填專業中,盲目跟風的現象占有相當大一部分比例。哪個專業吃香,報考的人數就絕對的擠門檻。類似於非典時期熱銷的醋和H1N1流行時期的大蒜,居然能達到50元一斤,後來知道,那都是溫州人的生意經!不管選擇什麼專業,都應該考慮適不適合自己,四年大學讀完後的市場前景會怎樣?單就前幾年非常火的財務專業,現在已是趨於平靜,但就業市場上仍是供大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