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見字入面第一期觀後感

見字入面第一期觀後感(一)

開始聽《見字入面》這個節目。聽一千多年前的第一封來自遠方戰士的家信,聽蕭紅在病榻上寫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聽韓愈寫給潮州鱷魚的「驅逐信」,聽蔡琴在楊德昌死後寫下的回憶信,那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讓我眼眶濕潤,勝過無數甜言蜜語,而最後她說「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做我們過往所有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這是一個優雅的女人,對她深愛過的男人,最好的傾訴,也是她對自己這段感情,最終的記憶。黃永玉和曹禺的信,被王耀慶和張國立演繹的不錯,仿佛真的看到兩位大師在交談一般,朗讀者對文字的表達和詮釋,真的影響挺深。

寫信,是個老派的事兒,連寫字都變成了「浪費時間」的動作。可我依然願意拿起筆,寫一些什麼,一點兒想法,一些記憶,一封書信,一段生活。

見字如面,我喜歡這個詞。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阻隔,望君平安。

見字入面第一期觀後感(二)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並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著不可說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說。我在學校念書,住在象牙塔里,與她說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於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並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願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導的那天,因為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闆開車送妹妹去捷運口。

在車上,老闆與妹妹嘮家常,閒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說,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範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願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說,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鑽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後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裡: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後,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麼不來信。

想像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嘆,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並不儘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慧型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後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頻連線還能在螢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入面第一期觀後感(三)

我上一次寫長信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時候被限制用手機,書信里還保留著最後的情感記憶。情動的,茫然的,爭執的,瑣碎的,每每翻起,見字如晤。而現在,我們都退化到不費心思的只發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摯情感的表達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斷層了。接著我們會發現不知如何寫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讓人變得遲鈍。 白岩松說,你有多久沒談心了?現代網路中,各種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卻找不到人談心。其實是一樣的,談心就像寫信,只是不同時代為了真摯的交流採取的不同方式罷了。

但我們逐漸摒棄了這些。因為我們節奏快,因為我們不願等待。

那樣太可怕了。

我記得看《最好的時光》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張震跑了好多個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當兵前,到舒淇打工的撞球室,對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會又回來敲門板,對她說「我寫信給你」。那種輾轉,猶豫,情動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雖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動依然是會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絕更快,因為缺乏等待。

當然也不僅限於情信,只做一比方,我們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見字如面》,()節目想法很好,請來幾個名家念信,信念出來是對的,有的信婉轉雋秀,有的信鏗鏘有力,有的信詼諧風趣,也有的信飽含深情。

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慶演繹也堪稱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觸動於蕭紅的信,如果能讓湯唯來讀或許更好(她演的《黃金時代》讓我覺得蕭紅就是她那個樣子那個氣質的),蕭紅寫這封信時的年齡也都是與湯唯現在相仿的。感念於那句「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還有那句「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蕭紅的一生很短暫,充滿了寒冷、苦悶與飢餓,但她的文字總是柔和、堅定也飽含希望,是她的偉大之處。

節目缺點是對信的解讀太浮於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課也沒做足,其次女教授雖然學富五車,但儼然疏於揣測作者內心用意,解讀略有偏頗。

返回頂部